拍品專文
註: 饒宗頤,大紫荊勳賢,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生於中國廣東省潮安縣,是蜚聲國際的國學大師、漢學家,在中國研究、東方學及藝術文化多方面成就非凡。學術界稱他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斗”、“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饒宗頤為潮州知名學者、工商金融界名流饒鍔之長子。年少時候,稟承家學,常常在家中的天嘯樓飽覽群書。饒自小被父親訓練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及散文。1932年,續編父親《潮州藝文志》,於《嶺南學報》刊登。1938年,中山大學因為日軍南侵而遷往雲南。饒在途中病倒,停留在香港時認識了王云五和葉恭綽。從此他正式開始了國學研究。當時他協助王云五編寫《中山大辭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協助葉恭綽編寫《全清詞鈔》。他於1949年移居香港,於1952年至1968年期間在香港大學任教時候認識了系主任林仰山。
1962年獲得號稱西方漢學之諾貝爾獎的法國法蘭西學院“漢學儒蓮獎”。1965至1966年,他於法國國立科學中心,從事研究巴黎及倫敦所藏敦煌畫稿,並把研究結果著成《敦煌白畫》一書。1978年退休後在法國、日本、新加坡、泰國、中國、台灣及澳門、美國周遊講學,舉辦書畫展,並先後受聘為多位內地著名大學的名譽教授或其他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1993年12月,他獲得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頒予的人文科學博士學銜和法國文化部頒授的文化藝術勳章。
1997年,他創辦了大型學術刊物 —《華學》,並得到 香港藝術發展局授予第一屆視覺藝術獎。1998年,獲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當代國學大師”的榮譽。200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授予大紫荊勳章,以表彰他在學術領域的傑出成就。200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聘請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並得到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