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鹿;及繡球花
細節
趙無極
鹿;及繡球花
石版 版畫 (共兩件)
版數:10/250 及 總版數:50
1952及1953年作
簽名:無極 ZAO
出版
1975年《趙無極版畫集》Arts et Métiers Graphiques 巴黎 法國 (黑白
圖版,第78及84圖,第48及52頁)
1994年《趙無極版畫集 1937-1995》Edition Heede & Moestrup 哥本
哈根 丹麥 (圖版,第76及82圖,第54及58頁)
從克利時期跨越至甲骨文時期的過程中,1954年正是趙無極創作
出現重大轉折的關鍵點,與其說藝術家將甲骨文辭轉為圖象化的創
作符號,不如說他是憑藉著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線語言的掌握,將
過去對於自然萬物的形象概括簡化,進而以「甲骨文系列」實現了
他所說的:「繪畫應讓人以另一種眼光看事物……我必須創造一種不
受題材限制的語言」。雖然自然界的景物主要以塊面的形式呈現出
體積與量感,但在人類視覺的主觀感覺中,線條作為物體的輪廓,
並不依附形體而生,線條的使用本身即是對於物象的抽象表達,如
同古代先民創造漢字的初始,象形文字的結構來自於實體形狀的描
繪,當具象的圖畫性減弱,抽象的代表性亦相對增強。趙無極在克
利時期已逐漸將物體的輪廓抽取出來,在對於線條結構的反覆探
索與運用下,「符號成了形體,背景形成空間,因為一再重畫、毀
棄、再重新來過,在我心裡的東西好像開始浮現出來了」,《巴黎
的天空》(Lot 1128)亦在單純的文字結構與簡練概括的線條中,引領
我們追溯甲骨文系列發展的開端。
趙無極在《巴黎的天空》採用了極為純粹的色彩,以其對於油彩質
地的掌握,在乾擦與暈塗的技法交錯中,創造出未界定的空間深
度。褐色的甲骨文辭符號似乎飄浮於灰白色的背景之中,少量的淺
藍色在其中若隱若現,也呼應了題目「巴黎的天空」。值得注意的
是,趙無極並非以單色刻畫文字符號,而是加入了漸層深淺的變
化,並運用淺色調襯托出甲骨文的邊緣與四周,文字看似隱隱閃現
光芒,這些局部細微的色彩變化看似藝術家不經意的舉動,卻在明
暗層次中暗示了光線的穿透性,亦共同塑造了整體畫面的統調。趙
無極曾說:「我在畫中力求自由的空間關係,我的視點是像國畫中
那樣移動的多視點。」《巴黎的天空》以甲骨文辭之間的聚散與符號
結構本身的曲直,形塑出畫面的多重視點:底部文字呈水平排列,線
條較為清晰、纖細,猶帶有克利時期風景構圖的影子,越向上則間隔
越大、筆劃漸粗而模糊,趙無極以此重現了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近
景、中景與遠景,畫面雖未描寫景物,卻在線條符號的組構間納入了
虛實、疏密的對比關係,變化有致的空間佈局張弛有度,形成起伏跌
宕的節奏與韻律感。
趙無極曾在1959年發表的自述中稱呼瓦迪姆.愛里謝夫 (Vadime
Elisseeff, 1918-2002)為「一位對我有很大鼓勵的人」,愛里謝夫為
法國知名的漢學家與考古學家,曾先後擔任巴黎塞赫奴奇博物館館長
與居美博物館館長,後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諮詢委員
會長達十年。1938年因戰爭的關係,杭州藝專遷往重慶,在趙無極
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的期間,結識了擔任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事的
愛里謝夫,他極為欣賞趙無極的創作,在他的鼓勵下,使藝術家萌生
了前往巴黎發展的意圖。1940年代中期,愛里謝夫受塞赫奴奇博物
館委託為「當代中國繪畫展」選拔作品,趙無極描述道:「當時在畫
壇馳名的許多名畫家都未被看中,獨獨我的畫卻被送去了二十件。對
此銓衡,當然反對之聲高漲,我也被直接指罵了不少。但愛里謝夫堅
持不讓。這決定終被堅守,在巴黎竟設特別室陳列出我的作品」。
1949年,趙無極於葛茲畫廊舉行抵達巴黎後的首次個展,亦在愛里
謝夫的推薦下,國立現代美術館館長多里瓦 (Bernard Dorival) 為他
撰寫展覽畫冊序言,奠定了趙無極在法國藝壇的地位。《5.6.63》
(Lot 1129) 在1960年代以來一直為愛里謝夫家族所珍藏,在將近
五十年後由佳士得首度於拍賣市場上曝光,此作不僅是趙無極個人藝
術生涯的里程碑,更見證了愛里謝夫的慧眼獨具與兩人之間深刻的友
情。
相較於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馬可.羅斯科在《Blue and Gray》將白
色方塊置於藍黑色的背景上方,以色彩對比創造出懸浮般的效果,趙
無極在《5.6.63》則大膽採用相反的構圖,上重下輕的色彩跳脫了我
們的視覺慣性,並在水平分割的單純色調間,以交錯的筆觸隱現了動
態,稀薄的普魯士藍暈染於畫布下方的四周邊緣,在呼應上方深邃藍
黑色調的同時,畫面循環往復的流動更在空間刻畫中注入了時間性的
描述。然而,《5.6.63》的純粹色彩對比不僅是藝術家對於形式元素
的構築,其中亦暗喻陰陽相輔與虛實相生,《易經》曰:「一陰一陽
之謂道」,莊子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畫面中幽深
與空靈的並存共生,實揭示了中國文化最根本的宇宙觀。老莊哲學以
虛無為萬象的源泉,《5.6.63》雖在一片無垠的荒寒中未見任何具象
的形體,其中或粗獷、或細膩的筆觸肌理卻塑造出洪荒初始的大氣渾
茫,隱含了宇宙間萬物繁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中國傳統書畫慣
以立軸或手卷的形式呈現步移景換、時空交錯的場景,自林風眠等先
驅自二十世紀初以來致力於中西藝術融合,至第二代的趙無極以全然
西方的媒材,捨棄了種種東方的外在形式元素,真正地由畫作的內在
本質,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宇宙自然的觀照方式,《5.6.63》在
尺幅之間追求動盪無限的空間感,因而成為人們體悟宇宙生機、通向
無限時間與空間的媒介。
從克利時期跨越至甲骨文時期的過程中,1954年正是趙無極創作
出現重大轉折的關鍵點,與其說藝術家將甲骨文辭轉為圖象化的創
作符號,不如說他是憑藉著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線語言的掌握,將
過去對於自然萬物的形象概括簡化,進而以「甲骨文系列」實現了
他所說的:「繪畫應讓人以另一種眼光看事物……我必須創造一種不
受題材限制的語言」。雖然自然界的景物主要以塊面的形式呈現出
體積與量感,但在人類視覺的主觀感覺中,線條作為物體的輪廓,
並不依附形體而生,線條的使用本身即是對於物象的抽象表達,如
同古代先民創造漢字的初始,象形文字的結構來自於實體形狀的描
繪,當具象的圖畫性減弱,抽象的代表性亦相對增強。趙無極在克
利時期已逐漸將物體的輪廓抽取出來,在對於線條結構的反覆探
索與運用下,「符號成了形體,背景形成空間,因為一再重畫、毀
棄、再重新來過,在我心裡的東西好像開始浮現出來了」,《巴黎
的天空》(Lot 1128)亦在單純的文字結構與簡練概括的線條中,引領
我們追溯甲骨文系列發展的開端。
趙無極在《巴黎的天空》採用了極為純粹的色彩,以其對於油彩質
地的掌握,在乾擦與暈塗的技法交錯中,創造出未界定的空間深
度。褐色的甲骨文辭符號似乎飄浮於灰白色的背景之中,少量的淺
藍色在其中若隱若現,也呼應了題目「巴黎的天空」。值得注意的
是,趙無極並非以單色刻畫文字符號,而是加入了漸層深淺的變
化,並運用淺色調襯托出甲骨文的邊緣與四周,文字看似隱隱閃現
光芒,這些局部細微的色彩變化看似藝術家不經意的舉動,卻在明
暗層次中暗示了光線的穿透性,亦共同塑造了整體畫面的統調。趙
無極曾說:「我在畫中力求自由的空間關係,我的視點是像國畫中
那樣移動的多視點。」《巴黎的天空》以甲骨文辭之間的聚散與符號
結構本身的曲直,形塑出畫面的多重視點:底部文字呈水平排列,線
條較為清晰、纖細,猶帶有克利時期風景構圖的影子,越向上則間隔
越大、筆劃漸粗而模糊,趙無極以此重現了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近
景、中景與遠景,畫面雖未描寫景物,卻在線條符號的組構間納入了
虛實、疏密的對比關係,變化有致的空間佈局張弛有度,形成起伏跌
宕的節奏與韻律感。
趙無極曾在1959年發表的自述中稱呼瓦迪姆.愛里謝夫 (Vadime
Elisseeff, 1918-2002)為「一位對我有很大鼓勵的人」,愛里謝夫為
法國知名的漢學家與考古學家,曾先後擔任巴黎塞赫奴奇博物館館長
與居美博物館館長,後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諮詢委員
會長達十年。1938年因戰爭的關係,杭州藝專遷往重慶,在趙無極
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的期間,結識了擔任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事的
愛里謝夫,他極為欣賞趙無極的創作,在他的鼓勵下,使藝術家萌生
了前往巴黎發展的意圖。1940年代中期,愛里謝夫受塞赫奴奇博物
館委託為「當代中國繪畫展」選拔作品,趙無極描述道:「當時在畫
壇馳名的許多名畫家都未被看中,獨獨我的畫卻被送去了二十件。對
此銓衡,當然反對之聲高漲,我也被直接指罵了不少。但愛里謝夫堅
持不讓。這決定終被堅守,在巴黎竟設特別室陳列出我的作品」。
1949年,趙無極於葛茲畫廊舉行抵達巴黎後的首次
鹿;及繡球花
石版 版畫 (共兩件)
版數:10/250 及 總版數:50
1952及1953年作
簽名:無極 ZAO
出版
1975年《趙無極版畫集》Arts et Métiers Graphiques 巴黎 法國 (黑白
圖版,第78及84圖,第48及52頁)
1994年《趙無極版畫集 1937-1995》Edition Heede & Moestrup 哥本
哈根 丹麥 (圖版,第76及82圖,第54及58頁)
從克利時期跨越至甲骨文時期的過程中,1954年正是趙無極創作
出現重大轉折的關鍵點,與其說藝術家將甲骨文辭轉為圖象化的創
作符號,不如說他是憑藉著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線語言的掌握,將
過去對於自然萬物的形象概括簡化,進而以「甲骨文系列」實現了
他所說的:「繪畫應讓人以另一種眼光看事物……我必須創造一種不
受題材限制的語言」。雖然自然界的景物主要以塊面的形式呈現出
體積與量感,但在人類視覺的主觀感覺中,線條作為物體的輪廓,
並不依附形體而生,線條的使用本身即是對於物象的抽象表達,如
同古代先民創造漢字的初始,象形文字的結構來自於實體形狀的描
繪,當具象的圖畫性減弱,抽象的代表性亦相對增強。趙無極在克
利時期已逐漸將物體的輪廓抽取出來,在對於線條結構的反覆探
索與運用下,「符號成了形體,背景形成空間,因為一再重畫、毀
棄、再重新來過,在我心裡的東西好像開始浮現出來了」,《巴黎
的天空》(Lot 1128)亦在單純的文字結構與簡練概括的線條中,引領
我們追溯甲骨文系列發展的開端。
趙無極在《巴黎的天空》採用了極為純粹的色彩,以其對於油彩質
地的掌握,在乾擦與暈塗的技法交錯中,創造出未界定的空間深
度。褐色的甲骨文辭符號似乎飄浮於灰白色的背景之中,少量的淺
藍色在其中若隱若現,也呼應了題目「巴黎的天空」。值得注意的
是,趙無極並非以單色刻畫文字符號,而是加入了漸層深淺的變
化,並運用淺色調襯托出甲骨文的邊緣與四周,文字看似隱隱閃現
光芒,這些局部細微的色彩變化看似藝術家不經意的舉動,卻在明
暗層次中暗示了光線的穿透性,亦共同塑造了整體畫面的統調。趙
無極曾說:「我在畫中力求自由的空間關係,我的視點是像國畫中
那樣移動的多視點。」《巴黎的天空》以甲骨文辭之間的聚散與符號
結構本身的曲直,形塑出畫面的多重視點:底部文字呈水平排列,線
條較為清晰、纖細,猶帶有克利時期風景構圖的影子,越向上則間隔
越大、筆劃漸粗而模糊,趙無極以此重現了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近
景、中景與遠景,畫面雖未描寫景物,卻在線條符號的組構間納入了
虛實、疏密的對比關係,變化有致的空間佈局張弛有度,形成起伏跌
宕的節奏與韻律感。
趙無極曾在1959年發表的自述中稱呼瓦迪姆.愛里謝夫 (Vadime
Elisseeff, 1918-2002)為「一位對我有很大鼓勵的人」,愛里謝夫為
法國知名的漢學家與考古學家,曾先後擔任巴黎塞赫奴奇博物館館長
與居美博物館館長,後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諮詢委員
會長達十年。1938年因戰爭的關係,杭州藝專遷往重慶,在趙無極
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的期間,結識了擔任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事的
愛里謝夫,他極為欣賞趙無極的創作,在他的鼓勵下,使藝術家萌生
了前往巴黎發展的意圖。1940年代中期,愛里謝夫受塞赫奴奇博物
館委託為「當代中國繪畫展」選拔作品,趙無極描述道:「當時在畫
壇馳名的許多名畫家都未被看中,獨獨我的畫卻被送去了二十件。對
此銓衡,當然反對之聲高漲,我也被直接指罵了不少。但愛里謝夫堅
持不讓。這決定終被堅守,在巴黎竟設特別室陳列出我的作品」。
1949年,趙無極於葛茲畫廊舉行抵達巴黎後的首次個展,亦在愛里
謝夫的推薦下,國立現代美術館館長多里瓦 (Bernard Dorival) 為他
撰寫展覽畫冊序言,奠定了趙無極在法國藝壇的地位。《5.6.63》
(Lot 1129) 在1960年代以來一直為愛里謝夫家族所珍藏,在將近
五十年後由佳士得首度於拍賣市場上曝光,此作不僅是趙無極個人藝
術生涯的里程碑,更見證了愛里謝夫的慧眼獨具與兩人之間深刻的友
情。
相較於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馬可.羅斯科在《Blue and Gray》將白
色方塊置於藍黑色的背景上方,以色彩對比創造出懸浮般的效果,趙
無極在《5.6.63》則大膽採用相反的構圖,上重下輕的色彩跳脫了我
們的視覺慣性,並在水平分割的單純色調間,以交錯的筆觸隱現了動
態,稀薄的普魯士藍暈染於畫布下方的四周邊緣,在呼應上方深邃藍
黑色調的同時,畫面循環往復的流動更在空間刻畫中注入了時間性的
描述。然而,《5.6.63》的純粹色彩對比不僅是藝術家對於形式元素
的構築,其中亦暗喻陰陽相輔與虛實相生,《易經》曰:「一陰一陽
之謂道」,莊子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畫面中幽深
與空靈的並存共生,實揭示了中國文化最根本的宇宙觀。老莊哲學以
虛無為萬象的源泉,《5.6.63》雖在一片無垠的荒寒中未見任何具象
的形體,其中或粗獷、或細膩的筆觸肌理卻塑造出洪荒初始的大氣渾
茫,隱含了宇宙間萬物繁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中國傳統書畫慣
以立軸或手卷的形式呈現步移景換、時空交錯的場景,自林風眠等先
驅自二十世紀初以來致力於中西藝術融合,至第二代的趙無極以全然
西方的媒材,捨棄了種種東方的外在形式元素,真正地由畫作的內在
本質,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宇宙自然的觀照方式,《5.6.63》在
尺幅之間追求動盪無限的空間感,因而成為人們體悟宇宙生機、通向
無限時間與空間的媒介。
從克利時期跨越至甲骨文時期的過程中,1954年正是趙無極創作
出現重大轉折的關鍵點,與其說藝術家將甲骨文辭轉為圖象化的創
作符號,不如說他是憑藉著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線語言的掌握,將
過去對於自然萬物的形象概括簡化,進而以「甲骨文系列」實現了
他所說的:「繪畫應讓人以另一種眼光看事物……我必須創造一種不
受題材限制的語言」。雖然自然界的景物主要以塊面的形式呈現出
體積與量感,但在人類視覺的主觀感覺中,線條作為物體的輪廓,
並不依附形體而生,線條的使用本身即是對於物象的抽象表達,如
同古代先民創造漢字的初始,象形文字的結構來自於實體形狀的描
繪,當具象的圖畫性減弱,抽象的代表性亦相對增強。趙無極在克
利時期已逐漸將物體的輪廓抽取出來,在對於線條結構的反覆探
索與運用下,「符號成了形體,背景形成空間,因為一再重畫、毀
棄、再重新來過,在我心裡的東西好像開始浮現出來了」,《巴黎
的天空》(Lot 1128)亦在單純的文字結構與簡練概括的線條中,引領
我們追溯甲骨文系列發展的開端。
趙無極在《巴黎的天空》採用了極為純粹的色彩,以其對於油彩質
地的掌握,在乾擦與暈塗的技法交錯中,創造出未界定的空間深
度。褐色的甲骨文辭符號似乎飄浮於灰白色的背景之中,少量的淺
藍色在其中若隱若現,也呼應了題目「巴黎的天空」。值得注意的
是,趙無極並非以單色刻畫文字符號,而是加入了漸層深淺的變
化,並運用淺色調襯托出甲骨文的邊緣與四周,文字看似隱隱閃現
光芒,這些局部細微的色彩變化看似藝術家不經意的舉動,卻在明
暗層次中暗示了光線的穿透性,亦共同塑造了整體畫面的統調。趙
無極曾說:「我在畫中力求自由的空間關係,我的視點是像國畫中
那樣移動的多視點。」《巴黎的天空》以甲骨文辭之間的聚散與符號
結構本身的曲直,形塑出畫面的多重視點:底部文字呈水平排列,線
條較為清晰、纖細,猶帶有克利時期風景構圖的影子,越向上則間隔
越大、筆劃漸粗而模糊,趙無極以此重現了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近
景、中景與遠景,畫面雖未描寫景物,卻在線條符號的組構間納入了
虛實、疏密的對比關係,變化有致的空間佈局張弛有度,形成起伏跌
宕的節奏與韻律感。
趙無極曾在1959年發表的自述中稱呼瓦迪姆.愛里謝夫 (Vadime
Elisseeff, 1918-2002)為「一位對我有很大鼓勵的人」,愛里謝夫為
法國知名的漢學家與考古學家,曾先後擔任巴黎塞赫奴奇博物館館長
與居美博物館館長,後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諮詢委員
會長達十年。1938年因戰爭的關係,杭州藝專遷往重慶,在趙無極
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的期間,結識了擔任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事的
愛里謝夫,他極為欣賞趙無極的創作,在他的鼓勵下,使藝術家萌生
了前往巴黎發展的意圖。1940年代中期,愛里謝夫受塞赫奴奇博物
館委託為「當代中國繪畫展」選拔作品,趙無極描述道:「當時在畫
壇馳名的許多名畫家都未被看中,獨獨我的畫卻被送去了二十件。對
此銓衡,當然反對之聲高漲,我也被直接指罵了不少。但愛里謝夫堅
持不讓。這決定終被堅守,在巴黎竟設特別室陳列出我的作品」。
1949年,趙無極於葛茲畫廊舉行抵達巴黎後的首次
出版
Arts et M?tiers Graphiques, Zao Wou-Ki Les Estampes 1937-1974, Paris, France, 1975 (illustrated in black and white, plate 78 & 84, pp. 48 & 52).
Edition Heede & Moestrup, Zao Wou-Ki: The Graphic Work A Catalogue Raisonn? 1937-1995, Copenhagen, Denmark, 1994 (illustrated, plate 76 & 82, pp. 54 & 58)
Edition Heede & Moestrup, Zao Wou-Ki: The Graphic Work A Catalogue Raisonn? 1937-1995, Copenhagen, Denmark, 1994 (illustrated, plate 76 & 82, pp. 54 & 58)
榮譽呈獻
Felix Y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