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劉野
安徒生
油彩 壓克力 畫布
2005年作
簽名:野;Liu Ye

展覽
2006年9月14日-10月28日「劉野」Sperone Westwater 紐約 美國
2007年2月7日-4月1日「劉野」Kunstmuseum Bern 伯爾尼 瑞士

出版
2006年《劉野: Temptations》Sperone Westwater 紐約 美國 (圖版,第29頁)
2006-2007年《劉野》伯爾尼美術館 伯爾尼 瑞士 (圖版,第103頁)


《完美繪畫》(Lot 1392)創作於1993年,是劉野德國時期的作品,完整揭示了藝術家的靈感源泉和豐富美學層次。作品以高度寫實的筆觸描繪德國民居室內一景,場景是參照了維梅爾的名作《窗邊讀信的女孩》而來的。畫面前方刻意摹畫了揚.范.艾克(Jan Van Eyck)的《阿爾諾非尼夫婦》作品,進一步加強作品的古典寫實主義的隱喻。灰藍色調賦予作品一種超現實主義的魔幻色彩,仿如馬格列特(Réne Magritte)的情境。畫面光與暗的強烈對比,傳達一種戲劇舞台感,就令人聯想到荷蘭大師林布蘭特的巴洛克式表現主義畫風。劉野回歸西方古典主義的藝術傳統,並以現代藝術構成主義的邏輯去重新詮釋傳統,看似是寫實再現的畫面,其實隱藏著嚴謹的規劃與蒙特里安的構成主義,劉野刻意放大維梅爾作品中的玻璃窗,突顯窗戶和牆角的幾何形式。以灰藍色調的層次變化,進一步突顯幾何色塊的組合與空間層層深入的遞進感,讓人在寫實景觀之中看到了幾何美感和結構趣味。畫面後方的人物形象也別具心思。在維梅爾的畫作中,女孩佇立於窗前,窗前玻璃隱約映照出她的臉容。劉野則作了創意的轉換,把女孩變成為他的自畫像,與前方鏡子中的自我形象互相對照。「自畫像」是西方古典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畫題,藝術家走進自己創作的畫面,以旁觀者的目光來打量自己、審視內在,表達他們的精神狀態、對生存狀況與歷史命題的思考。劉野提到德國留學時期「較多專注於自我」,思考個人的感受,「自畫像」的概念正好是對應這時期生活經歷而發展出來的特色。劉野匯融了多種美學元素,轉化為他個人的表達方式︰寫實與表現、古典與現代、現實與超現實,外在與自省等,幾乎囊括了劉野以後創作所有的美學元素,預示著日後的創作路向。創作於1998年的《向馬列維奇問好》(Lot 1390)是另一幅包含藝術家個人形象的作品。自畫像以童話小天使的形象出現,反映劉野在這時期對童話主題的探索和興趣。作品創作於1998年,是在劉野回到中國稍後一段時期的作品,但沉實、冷色調的運用,則較為貼近德國時期的風格。作品把黑色方形安排在正方形的白色畫面,其實是自馬列維奇(Kasimir Malevich)的構圖方式脫變而來,是劉野溯源西方藝術邏輯、再加以轉換的另一示例。

劉野的創作常常會令人聯想到蒙德里安,他把蒙特里安變成他作品裡的一個符號,與自己的作品展開跨時空的美學對話,藉創作來反思藝術。《Little Girl Boogie Woogie》(Lot 1388)便是這種表現手法的一個獨特示例。作品建構了「畫中有畫」、「觀賞者窺視另一觀賞者」的二元關係,把蒙特里安的正方形畫作置放於畫面正中心,有意識的使之與自己長方形的畫面形成一種既呼應、又有反差變化的前後空間關係。畫面彷彿變成一只窗戶,為觀賞者開啟一個立體展示空間,向內望去,能悄悄窺視正在觀畫的小女孩和她眼前的蒙特里安作品。「窗戶」是劉野作品中重要的概念。打開「窗戶」,人能向外遠觀,視域無限延伸。劉野似乎著迷於這個象徵,早期作品如《完美繪畫》直接畫出窗戶;《Little Girl Boogie Woogie》則把窗戶的概念隱藏在構圖形式裡面,以整個畫面框架隱喻窗戶,借此方式表現他對欣賞藝術的詮釋和定義,所以作品是一則關於欣賞藝術的隱喻,思考著深層次的美學議題。由於觀畫的小女孩背向我們,正在專注的欣賞畫作,也不禁令我們興起保持寧靜、不要打擾的念頭。劉野巧妙地透過構圖佈局,引導我們感受他所設想的寧謐平靜氣氛和感受,同時建立一個空間想像,表達手法簡潔俐落,應用和演化了蒙特里安以點、線、面、形來創作空間想像的原則。劉野把蒙特里安的作品變成一種符號,是向觀賞者暗示一種欣賞他的作品的方向、理解的線索,讓觀賞者了解他在創造圖像以外,對空間邏輯的思考意圖。

《安徒生》(Lot 1389)創作於2005年,劉野在這階段常以童話故事為素材,展示他創作另一面向和發展。劉野的爸爸是兒童文學家,常會偷偷把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on) 等的童話書籍帶給家中給劉野閱讀。劉野回憶童年時,常會偷偷打開箱子,反覆的翻閱這些童話集,把這些書讀了一回又一回,甚至把書中的插圖臨摹了一遍又一遍,恣意於童年的奇思妙想。《安徒生》可說是劉野童年成長經驗最直接的反映和轉化。安徒生是西方最著名的童話作家,創造了賣火柴女孩、人魚公主等家傳戶曉的人物形象,傳達了雖然命途乖蹇、仍能保持善良本性、美好希望的崇高理想。劉野把安徒生變成作品裡的符號,以圖像、視覺經驗來傳達這種安徒生式的美好思想,表達他對人類普世感情和生存狀況的一貫關懷。童話是以最基本、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來闡述深刻的道理,帶給人們內心的寧靜和祟高壯美的精神力量。作品以藍色及其不同變化層次來建構畫面,從背景的淡藍、到安徒生的海藍色大衣,層次分明、描繪細膩,呈現優秀的繪畫技巧和寫實主義風格。淡藍色彩,在劉野的創作中較為獨特、罕見,使畫面瀰漫著一種淡淡憂鬱和感傷情調,又能始終保持著明快開朗的氛圍,強調了「憂傷與快樂」的主旨,展示劉野把主觀感受貫注於色彩、表現色彩嶄新象徵意義的創造力,成功把寫實主義、色彩表現主義的表達方式融匯在一起。圓型的畫面空間也似乎是轉化自早期默片或是日本卡通的表達方式而來的。日本卡通、默片電影在故事結尾,總是會出現全黑畫面,只剩下一個圓型視窗式的空間,特寫人物的奇特神情。《安徒生》採納了這種表達方式,賦予作品一種幽默、歡愉的氣氛,暗示了幾何形式對審美經驗的影響力,體現了構成主義的思考原則。
出版
Sperone Westwater, Liu Ye: Temptations, New York, USA, 2006 (illustrated, p. 29).
Kunstmuseum Bern, Liu Ye, Bern, Switzerland, 2006-2007 (illustrated, p. 103).
展覽
New York, USA, Sperone Westwater, Liu Ye: Temptations, 14 September-28 October 2006.
Bern, Switzerland, Kunstmuseum Bern, Liu Ye, 7 February-1 April 2007.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