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 DONGBAI
徐東白

梵高與百合花

細節
油彩 畫布
1953年作
簽名:徐東白 T.P. Chui
來源
From the Collection of Huaiyang Mengbi Zhai established by Hong Kong Collector Mr Kong Shiu Yim

榮譽呈獻

Felix Yip
Felix Yip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自1930年代,正值日本侵華之動盪時期,香港這片連接中國廣東省的英國殖民地,成為了許多中國百姓避難、謀生的地方,當中不乏年青藝術家。追尋此時期歷史,包括李鐵夫、馮鋼百、徐東白、丁衍庸、余本、伍步雲、高劍夫、黃新波、李秉、陳宏也曾於此時期留港,只是逗留時間長短不同,其間更舉辦繪畫聯展。這批藝術家與本地畫家陳福善、周公理等,在香港凝聚一股活躍的畫壇新力量。 徐東白生於1900年,原籍廣東東莞,1920年畢業於國立廣東師範學校,曾師從留日畫家陳丘山,學習繪畫基礎和水彩畫。1922年起跟隨從第一代留學美國的中國藝術家馮鋼百學習油畫,掌握了紮實的寫實技巧。徐氏在香港設立畫室,從事油畫創作及教授學生,是赤社美術研究會活躍的成員,1956年響應回歸祖國建設,舉家回廣州定居,一面繼續創作,一面從事藝術教育工作。 本次拍賣之徐東白油畫作品分別於1953及1955年居港時期完成,作品乃香港收藏家江紹淹先生淮陽夢筆齋藏品,其家族一直收藏,迄今已50餘年。作品讓我們了解這位前輩級的中國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江氏籍貫廣東,熱愛藝術,早年於香港、中國南部經商,除了購藏中國書畫,藏品包括:齊百石、關良、程十髮等,更積極支持當時廣東沿岸的藝術家,包括余本、徐東白,與他們成為摰友。徐東白1950年代在香港的畫室,曾短暫設於江紹淹先生於機利民新街的物業,可見徐氏與江氏之深交。 作於1953年的靜物作品《梵高與百合花》(Lot 1198),具體呈現藝術家紮實的寫實技巧。深沉的背景,襯托燦爛盛放的白色百合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藝術家通過精心的構圖,把百合花向左右延伸的線條美感呈現,脫俗典雅。徐東白刻意把梵谷的畫冊聯繫百合花,梵谷用布裹著受傷的耳朵,以深邃的背景色彩襯托,彷彿是向這位經歷困苦人生,才華洋溢的傑出藝術家致敬。 《沙田望夫石》(Lot 1199)是徐氏離港遷回廣州前夕完成的作品,描繪50年代的沙田的風景。藝術家從河邊近景,推向郊野的村屋,再伸延至遠方的望夫山,把屹然獨立山上的望夫石收入畫中。 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和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望夫石位於沙田區的西南,這座石本身有六、七個人之高,遠看似一婦人抱著小孩於懷中,另一面更似背看一小孩,又稱為背子石,由於這座石的緣故,所以整座山也稱為望夫山,是沙田的象徵。根據朱琦撰寫之《香港美術史》,「徐東白作畫堅持面對真人真景寫生,而且,一幅作品不論需要多長時間,總是在固定的時間到同一地點去畫,以捕捉準確而相同的光源。」可見,藝術家對光影、色彩的嚴謹。徐氏把流動的水面上的複雜的反光,準確地捕捉。河流、樹木、叢林、遠山,在陽光下照射下,幻變成多樣的綠色,翠綠、墨綠、青綠、黃綠色,加上河中的鴨子,青山綠水,表現出大自然的生氣。1960、1970年代,香港政府大力發展沙田,成為住宅大廈、工廠林立的新市鎮,《沙田望夫石》記錄了50年代沙田清幽的環境,是今天許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