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水墨 設色 紙本 裱於紙本 絹布領邊 托於紙板
簽名:林風眠
鈐印:林風暝印
來源
Private Collection, California, USA

榮譽呈獻

Felix Yip
Felix Yip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林風眠早在1920年代下半返國後的作品即注入了對於現實社會的積極關懷,他談到當時創作時曾說:「我已經走向街頭描繪勞動人民」,1940至1950年代亦持續進行對於現實主義的探索。《漁民出行》(Lot 1221) 中的線條使用不同於晚期仕女作品的細膩蜿蜒,而是以流暢爽利的筆觸勾勒出漁民的生活情景,俐落的直線、富有角度的轉折與排筆的飛白呈現了林風眠創作時暢快淋漓的心境。前景與中景以濃墨和重彩點染,河面與天空則以淡墨暈染,在輕重之間形成畫面的對比與呼應。在《村民》(Lot 1223)、《陶瓷工》(Lot 1222)、《建築工》(Lot 1224) 中,林風眠以簡潔俐落的線條描繪了勞動階層日常生活中的勞作,畫面著重於人物工作狀態的刻畫,僅以簡筆帶過臉部細節和五官, 可見藝術家的重點並非在於「個人」,而是表達對於普羅大眾生活的理解與關切。他曾表示:「我想一個美術工作者,仍然關在畫室裏脫離了生活,脫離了人民群眾,那創作出來的東西,是沒有什麼用處的。」畫面採取近景描繪鮮豔的蔬果、陶塑與木作場景,是為了讓觀眾貼近於農民與勞工的勞動生活,林風眠將人物樸拙的造型與厚重、富有層次的色彩相結合,《漁民出行》、《村民》、《陶瓷工》與《建築工》也不單是對於生活百態的捕捉,同時是藝術家對於人民「生存狀態」認知與體會的表述,林風眠以積極的入世態度,面對有限的個體生命,肯定當下的生活,在豐富的色彩、直率的筆觸中呈現對於社會和群眾的觀察,這些人民生活層面的積極描述,不僅在無形中延續了兩千多年來代代相承的儒家思想,更反映了新中國處於變革中的種種面貌。 《風景》(Lot 1225) 採用了相當獨特的構圖,前景以俯視的角度描繪山坡與屋舍,雲霧繚繞的中景暗示了未知的距離,畫面沿用留白的方式帶有林風眠早期作品的特色。高聳的遠山與狹長的山坡、小巧的屋舍產生鮮明對比,天空與雲霧的大片面積更使畫面產生了寬廣的空間感。《無題》(Lot 1225) 則為林風眠罕見的小品,在單點透視的風景構圖中,前景的女體簡化為幾何形體,點、線、面等基礎形式元素的構成,反映了林風眠對於物體結構深入探索的趨勢。《裸女》(Lot 1225) 以直率的圓弧線條描寫女體,來自馬諦斯的影響清晰可見,林風眠擅用筆觸的抑揚頓挫,不僅強調了裸女的身軀曲線,更與背景空間的渲染營造出深厚的東方韻味。 《蘆葦鷺鷥》(Lot 1126) 和《風景》(Lot 1127) 則演繹了林風眠在黑與白、實與虛、透明與半透明色彩間的轉換自如。《風景》呈現了較為靜態的場景,在近乎平行的水平式構圖中,沙洲、水面與天空佔去畫面大半面積,藝術家以其對於水墨濃淡乾濕的充分掌握,墨色與白粉層層相疊襯出遼闊的場景與空茫的遠天,塑造出畫面深遠的空間層次。《蘆葦鷺鷥》以飛行的群雁與擺盪的蘆葦在穩定中注入動態感,群雁以水平排列迎風飛向左方,蘆葦則順勢擺向右側,相異的方向性形成了富戲劇性的張力,在相互拉鋸中強調跌宕有致的節奏感和韻律。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