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50年前期趙無極表現油彩的方式,很多時是參考、滲透了水彩、雕刻印刷的媒材效果而來的,是以水彩方式處理油彩,所以欣賞他的水彩作品,常常可以更深刻理解這時期創作方式的根源和發展。1954年的水彩作品《巴黎的天空》(Lot 1236)、1957年水彩《無題》(Lot 1235)分別描繪了城市風景,是這時期常見的主題。作品巧妙運用水彩接觸紙本所出現的輕靈散淡色彩效果,賦予畫面一種幽淡的詩歌氣氛。物體以線描形式勾勒,在色彩之間既隱又現,透明、虛白似的,仿如浮現於蒼茫虛空之中,富有超現實主義的奇幻情態。除了靜夜風景外,鳥也是趙無極這時期最喜愛的主題,見於1953《無題》(Lot 1229)、《無題》(Lot 1230)及1954年《無題》(Lot 1234)。我們可以把鳥的題材看成是連接風景靜物時期與甲骨文時期之間的作品,具有過渡、銜接性的價值意義,代表藝術家所思考的一個嶄新美學課題。「鳥」的文字符號保留強烈的圖象風格(圖1),它的甲骨文是從鳥的形體直接轉化而來,所以甲骨文中的「鳥」既是概念抽象的文宇,也同樣是表意、象形的圖像符號,是一種「形象與書寫結合」的表現方式。描繪鳥的實際形象,圖象符號能以簡化、過渡為更純淨的線條律動,藝術家也得以體悟線條的曲直律動、空間構造、情感意興和氣勢力量,以茲作為他下一階段的創作原則。美國加州重要私人收藏的兩幅水彩作品1956年《節慶》(Lot 1232)及《無題》(Lot 1233),則可以理解為藝術家在「鳥」的系列以後,所經歷的風格轉變和突破。作品以甲骨文、銘文的字體為創作元素,但又刻意折解字體,把它們還原為各種構成結構、分割畫面的線條符號,作品畫面極具建築感和音樂趣味。線條時而聚聚攏、時而擴散、省略、歸併、黏粘、挪移,猶如舞臺上飛躍靈動的舞者,劃出一道道的韻律,同時形成各種錯綜、交織的節奏,仿似混合了短節奏與長節奏、均勻或律變節奏,也還有情感律動。《節慶》一改前期的單色風景,選用了紅色這種中國民族傳統和生活節慶中最具象徵意味的顏色,使作品散發的獨特東方美感和民族特色。畫面鮮活狂熱的色彩,具有馬蒂斯、野獸派的風貌,表達一種新鮮、輕盈、震顫的情感體悟,如畫題所示,是一種節慶、歡樂的氣氛。《節奏》、《無題》,甚至是1954年的《無題》(Lot 1234),一如同時期的油畫創作,線條、色彩的運用,不用單純是客觀的再現,「符號與色彩間不必有界限,從不同色調的組合中,發掘空間深度的問題」(藝術家自述),標誌藝術家完全超脫了寫景的範疇,進入全新、進一步發展的抽象、表意領域。
《無題》(Lot 1231)是趙無極在1953年親自監督製作的掛毯作品,以他創作於1953年一幅「雙鳥」油畫以藍本,以人手織製而成。作品完成後,即為美國Patti Birch女士所購藏,經歷近半世紀,才輾轉落入另一私人收藏手中。按文獻著錄,這類掛毯作品共有兩件,另一幅是創作於1977年,為法國巴黎國家機構所收藏(圖8)。掛毯製作細緻,尤其是雙鳥的輪廓線簡潔,而又有色調的深淺變化,呈現雙鳥形體的立體量感,忠實重現趙無極早期油畫使用畫筆的木柄端刮掉顏料,而形成白描細線的勾勒方式。掛毯背景包括深淺不一的棕色色調,這是模擬油彩暈染、散淡之視覺效果。趙無極反覆探尋不同藝術形式及媒材的融合可能性,如︰把書法文字轉換為視覺符號;60年代一段時間大量使用調色刀直接在畫面鋪陳油彩,以雕塑方式駕馭油彩。《無題》一作以織綿工藝、不同色彩的線段重現油彩色彩遞變層次,亦可視為藝術家結合不同藝術媒材的一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