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無題》(Lot 1438)同屬曾梵志在面具系列以後的新嘗試,回歸傳統意義的人物肖像,直率描繪肖像的臉容,但在線條及表現風格都有所突破,特別是《無題》。作品採用了一種近乎中國禪宗美學的減筆寫意風格,以逸筆草草、近於白描、輪廓線的筆觸形式勾勒人物形象。藝術家刻意淡化、刪減肖像的整個造形,人體軀幹,有大面積的殘缺不全,局部的邊線也模糊不清,以淡淡的線條勾勒人物的下半身,彷如電影影像在燈光消暗的同時淡出螢幕。筆觸特別的輕疏淡薄,在肖像的邊緣、上下方,大幅度的拉刷油彩,留下迷蒙滄茫的灰白,傳達瞬間消逝的視覺印象,滲透對人生的消逝、命運變幻無常的一種淡淡感傷。這種簡約化散的寫意風格,一如12世紀前後中國梁楷《潑墨仙人圖》、石恪《二祖調心圖》、14世紀倪瓚等一路的「逸筆草草」,是中國寫意肖像畫的精髓,與西方肖像畫偏重外在形體的精工細描截然不同。它超越了對「形似」、「形體」的追求,追求人物的神韻、精神、本質狀況。當肖像、形體的所有組成部分、所有細節以及所有連接都被減縮至精華時,觀者也彷佛更能抓緊人物的精神本質,一如《易經》所討論︰「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禪宗所討論「不立文字」的道理,認為最簡約的表現形式隱藏最真實的本質。作品反映了藝術家的這時期思考點已從造型準確的寫實主義轉移到對個體精神、氣韻的呈現,探索一種以不表達、留白、最低限,卻又能直抵個體生命本質的表現邏輯,主導2005年以後的創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