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82年葉永青畢業於四川美院後,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啟發,如後印象主義與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高更(Paul Gauguin),與表現主義畫家蘇丁(Chaim Soutine)。西方大師的啟發使葉永青在他的繪畫中更深入的探尋自身心靈與外在環境的關係,思索生命與存在的困境,逐步發展他獨特的繪畫語彙。
1986年葉永青與張曉剛等人組織「西南藝術群體」,其宗旨著重對生命的體驗。此次拍品中兩件葉永青1985年的作品即是此關鍵時期的作品,受畢卡索早期風格影響,以變形、接近平塗的女體為主題。《無題》(Lot 1489)中充滿綠葉與植物,綠色的基調帶來舒坦、平靜之感,畫中女人頭戴草帽,陰影中的半邊臉卻暗示未知與憂慮,他說:「植物和人物之間彼此流露著情感,或隱喻著一些微妙不明的故事,表情總是處在多愁善感,恐懼不安和憂鬱驚訝之中」。在《無題》(Lot 1488)中,不安的紅色基調與後方的大煙囪則象徵文明與自然之間無法融合的焦慮。
栗憲庭曾在《十年思潮中的四川美院現象》一文中將此時期的葉永青與張曉剛做出 比較,說他們同樣使用象徵手法關注生命的矛盾,其中張曉剛投入更多的個人情感,而葉永青卻像是個旁觀者,「把各種矛盾、對立的情感控制在一種平靜的溫情脈脈的狀態中」。
葉永青重要的轉型發生在90年代初,此時期他找尋繪畫中蘊含觀念的可能性。在他1992年的作品《日記系列》(Lot 1510)中,象徵與符號在畫布上分隔好的各個區塊中繼續延伸,這些散置的片斷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提示隨著資訊時代與中國快速發展而來的混亂、未知、與畫家的傷感,他說:「我在畫布上羅致和堆砌的這些碎片式的圖像和日常之物,舉手一揮,便滿地雞毛飛揚而去,彷彿一切都不曾存在過」。
2000年開始葉永青抽取以前使用過的個別符號,將之放大以擷取細節,試圖探究其中意涵。在作品《無題》(Lot 1511)中,他將用鉛筆描繪的鳥類形體投影在畫布上, 沿著投影後放大而粗糙的邊界畫出恣意而細緻的筆觸。葉永青認為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慢、非常複雜、對繪畫做出嘲弄的創作方式;其實他畫的是「甚麼都不是」,「藝術這種東西不用再玩了,沒必要再玩,可以去下棋。一個人的生活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藝術,沒有誰比誰更重要,它們是互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