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吳大羽於中國出生,二十年代中期留學法國,成為第一批參與中國政府「勤工儉學」運動的藝術家之一,於彼邦接觸到野獸派、印象派、立體派、巴黎畫派和法國那比派等新風潮,深受塞尚、畢加索和馬諦斯影響。返國任教後,他帶領學生對現代中國藝術進行改革與發展,培育出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第二代兼融中西藝術的畫壇翹楚。對吳大羽來說,最理想就是打破傳統意識形態的限制,強調對藝術本質的探索。雖然他從西方引入了現代藝術,但同時也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擁護者,嘗試將之與西方哲學融合,在中國發展出全新的畫派。
吳大羽和天地自然有一份深刻的交流,他相信「繪畫即是畫家對自然的感受,亦是宇宙間一剎那的真實。」他留意身邊的一事一物,仔細觀察其情緒,以風格化的創新色彩美學將之轉載到畫布上。透過色彩學理論的探討、對比色的對立和協調,他在作品中發展出一種可與抽象表現主義相比擬的即興感和情緒濃度,再借用立體派的規則,有意識地把事物分析重組成抽象的形體,把情感實踐下來,我們可從中了解他自道家思想孕育出藝術創作的過程,以包容的態度,融合東西。
吳大羽曾回顧:「當時在學習中,對印象派後的東西有興趣,因印象派以前的藝術已有人總結了。而印象派後還在發展中,要使自己的藝術處於游離狀態,不斷的發展,我崇尚畢卡索、馬蒂斯,他們不斷地創造,他們也不喜歡留在他們的水準上,他們是後者前進的踏腳板。」
《采韻—34》(Lot 2121)透視了吳大羽在維護東方人生觀及宇宙哲學的同時,他套用了畢卡索的美學觀點,把物像、自然形態壓縮,分割成簡單的幾何形狀。在豐富的筆觸,躍動的線條和交織的色塊下,《采韻—34》的上部份彷彿隱藏了人的面孔,就如法國藝術家費爾南.雷捷(Fernand Leger)《工作室的裸體模特兒》(圖1),以幾何色塊和黑色的粗線條表現裸女的姿態。吳氏勇於研究色彩這個中國傳統水墨藝術上沒有多談論的課題。在中國畫裡,有墨分五色之理論,在一幅水墨畫裡,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產生色彩的變化,完美地表現物象。「墨分五色」,那墨色有「乾、濕、濃、淡、焦」五種,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吳大羽把中國用墨的傳統,給合西方藝術家對顏色的理論。西方藝術家把色彩看成可以獨立表現的元素,如康丁斯基說過:「色彩是直接感染靈魂的。」《采韻—34》中用的雖是西方顏料,運筆卻帶著中國水墨畫的筆勢。藝術家以刷法用大筆橫掃,使油彩分成厚、薄、重、淡的層次和質感。作品雖以黑、白、藍為主,卻產生了灰藍、彩藍,淡藍的色調。疏落的筆跡與濃密的厚塗之間變幻無窮,製造出恰似前景、背景和主體的空間感。吳大羽刻意在油彩表面加入「六彩」中的「白」,本有留白的意思,可是吳氏加入厚重的白色色塊,同時在畫布不同處留下空白的地方,使畫作出現光暗的變化。吳大羽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擁有開創性的地位,他對色彩美學、美與抽象等的探索走在時代之先,極具現代性和美學意義,也和現代西方野獸派與抽象表現主義等浪潮遙相契合,為後來的中國藝術家奠定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