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油彩 畫布
1986年作
簽名︰伍步雲
來源
2005年11月27日 佳士得香港 編號 205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1992年《伍步雲》精藝軒 香港 中國 (圖版,第67-68頁)
1994年《伍步雲畫集》甄雅堂藝術有限公司 台北 台灣 (圖版,第88-89頁)
2001年《伍步雲的藝術》Cantra Limited 多倫多 加拿大 (圖版,封面及第244-248頁)
展覽
1992年10月「伍步雲回顧展1938-1992」精藝軒 香港 中國

拍品專文

自1930年代,正值日本侵華之動盪時期,香港這片連接中國廣東省的英國殖民地,成為了許多中國百姓避難、謀生的地方。當中不乏年青藝術家,包括伍步雲、余本。追尋此時期歷史,丁衍庸、高劍夫、李鐵夫、馮鋼百、黃新波、李秉、陳宏也曾於此時期留港,只是逗留時間長短不同,其間更舉辦繪畫聯展。這批藝術家與本地畫家陳福善、徐東白、周公理等,在香港凝聚一股活躍的畫壇新力量。 伍步雲之藝術相當貼近大眾生活,1950-60年代創作了一系列以描繪當時低下階層生活為主題的作品,可謂是研究香港掌故歷史的重要材料,洋溢濃濃的香港情懷,是香港本土文化的重要遺產。創作於1950年的《看連環圖》(Lot 2201)乃伍步雲的早期創作。「擔櫈仔,排頭位」是香港五六十年代流行一時的潮流用語,出自街頭的「公仔書檔」。伍氏描繪九龍寨城內橫街窄巷,小孩在公仔書檔旁邊的一列長櫈,一起看連環圖。由於物質限制,當年小孩們的娛樂相對樸實,只需一毛錢,便可以租幾本連環圖慢慢細閱,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榜、七俠五義。不少小孩就是就樣一排一排的聚在街頭看得入神,一起度過了許多個下午。伍氏通過敏銳的觀察力,高超的寫實油畫技巧,靈巧的光線運用,在深沉的背景襯托下,把小孩興奮投入、津津樂道的表情活龍活現地呈現,勾起了今天許多香港人的回憶。 作於1957年的《瓶花》(Lot 2202),充分體會伍步雲熟練的油畫技巧,讓人聯想19世紀方丹拉圖爾(Henri Fantin-Latour)以細膩靈活的筆觸描繪風信子、菊花千姿百態的細節,筆觸帶有廣東嶺南花鳥工筆畫的嚴謹,卻不失抒情、寫意的表達力。艷麗奪目的對比顏色,紫、紅、黃、綠充分表現盛放花卉的生機。經過藝術家精心的構圖,花枝向上延伸,甚至超越了畫面,象徵了欣欣向榮的氣息。伍氏強調光線的運用,刻意規劃光線從牆身反射,又使花瓶以下的部份的色調沉下來,營造明與暗、動與靜的豐富對比。 1975年,居港超過40年的伍步雲移民加拿大,與子女團聚,繪畫生涯從沒間斷。為了在創作上尋找突破,1977年秋天,正值新斯科舍畫廊(Nova Scotia Gallery)舉辦伍步雲展覽,年屆74歲的伍步雲與友人沿大西洋海岸公路駕駛,晨光照射下的大西洋,波浪翻騰,了無止境,震撼人心。伍氏為了捕捉澎湃的一幕,無懼環境的限制,在岸邊的岩石上繪畫,力求真實地刻畫自然,把印象派討論的「瞬間」永恒地記錄在了畫布上,創作出著名的《大西洋海岸》(Lot 2200)。厚塗顏料的繪畫法有效呈現波濤洶湧的動感,表現浪濤的立體感。伍步雲把傳統中國筆法融入油畫中,以短促明快的筆觸條勾勒出無休止的波浪。隨著波浪的推進,條紋筆觸演變成旋轉的曲線,迴旋拍打岩礁。充滿表現力的筆觸儼如交響樂中的高潮,牽動人心。橘黃色、藍色起互補作用,進一步襯托撲騰的海浪,閃爍著光芒的海水。岩石上稍稍作息飛鳥,再次迎著太陽展翅飛翔,隱喻了藝術家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