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 FENGMIAN
Lot 2263-2271 法國家族收藏
林風眠

戲劇人物

細節
水墨 設色 紙本 裱於絹布
簽名:林風眠
鈐印:林風暝印
來源
現藏者家族於1940-1950年代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拍品專文

1940年代,法籍Mourot夫婦遠道從法國遷往中國上海,任職於上海法國文化協會。Mourot夫婦為上海法國文化協會舉辦講座、交流會議、展覽的機緣下,於1947年結識了藝術家林風眠, 1940-50年代開始購藏林氏之作品,通過純粹的藝術欣賞和交流,建立了深厚的跨文化友誼。1980年代,Mourot夫人更特意前往香港探望60-70年代飽盡滄桑的林風眠,足見Mourot家族與林氏深厚的友情。文化大革命讓許多林氏早年的創作被毀,Mourot家族之林風眠藏品讓我們窺探藝術家多樣化的創作題材 — 風景、鳥、戲劇人物、仕女,呈現出林風眠在構圖、線條、光線、空間關係、色彩上的突破與成就,這些革新與創舉不僅代表了中國現代藝術發展歷程的里程碑,更實現了他早在1928年就立下的志向 —「融合東西方精神的協調理想」。 1940年代初期,林風眠離開杭州藝專校長之位,因戰爭的關係避居重慶,當時嘉陵江的景色、旁邊興建的村莊,使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回憶或許轉化為《海邊村莊》(Lot 2267)。林氏以「馬一角」的構圖,形成畫面左下方的村莊,右方無盡的江水,推延至中景,與後景的山巒連接。在縱橫的線條交錯間,組構了屋舍相互重疊的三角形與方形,形成一種疏密有致的節奏感。林風眠不僅把握了景物間清晰的層次關係,半透明的水墨暈染創造出水面的漣漪,更表現了光線的反射。以簡約線條描繪的空中飛鳥,巧妙的造就了畫面的空間感。 方形構圖為林風眠藝術創作中的重大轉折,方中有圓與圓中有方不僅是西方現代主義的結構圖式,更是中國傳統「天圓地方」古老哲學思想的延伸。《山村景致》(Lot 2265 )猶如把山中廣闊的景觀收進一個圓形的水晶球,雖在乍看之下似乎描繪春天景色,然而前景中開滿了粉紫色花卉的樹木、中景金黃色的樹木與背景的松樹,以至彩藍色的雲彩,卻已包含了四時景色的變化,畫中的時序更迭與多重視點實為藝術家所理解、感知的大自然整體面貌。林氏善於在方形的畫面,構思複雜的山林佈局,通過最前方的山中小徑,走進黑瓦白牆的屋舍,樹木沿著小路而生長,引領觀者走上山坡。細緻地近看《鄉間小舍》(Lot 2263) 可觀察林氏為了加強景物的質感,同時穩定水墨的流動性質,刻意以重彩著色,採取「墨疊色、色疊墨」的著色技巧,形成色層錯綜重疊,水性顏料厚薄相間的風景畫。康丁斯基認為:「黑色是色彩中最缺乏調子的顏色。它可以作為中性的背景來清晰地襯托出其他色彩的細微變化。」林風眠以大片的黑色屋瓦映襯畫面中不同黃、綠、藍色的變化。 《鷺鷥鳥》(Lot 2266)和《海鳥》(Lot 2267)完美呈現林氏對水墨的精湛的運用技巧,是色墨交融的代表。在中國畫裡,有墨分五色之理論,「墨」並不只被看成一種黑色。在一幅水墨畫裡,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產生乾、濕、濃、淡、焦的色彩變化,完美地表現物象。在《海鳥》中,畫面的墨色布局結合了西方現代主義的理論,藝術家將立體空間重新視為平面的關係組構,前景的蘆葦和木筏上的鳥、中景的淺灘與遠景的山岩將畫面等分為三個區塊:水邊蘆葦杆的枝葉以直率的筆法勾勒,在淡墨敷染映襯下,彰顯出線條疏密的變化;濃墨簡筆畫出的海鳥,留白的溪水與天空卻暗示了未知的空間距離。《鷺鷥鳥》以近距離描繪站立在蘆葦林中三隻形態不一的鷺鷥鳥。色墨交融的背景表現了一種中國南方獨有的濕潤霧氣。一筆流暢的線條勾勒出鳥的體形,濃墨線條生動呈現鳥的步姿,濃墨組成的尾部,以至落筆精準的眼睛,深刻表現了鷺鷥鳥的神態。 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線條描寫是林風眠加以研究、整理、發展的方向之一。《仕女茗茶》(Lot 2269)、《裸女》(Lot 2270)及《彈琵琶的仕女》(Lot 2271)三幅怡人的淡彩作品,表現了如春蠶吐絲、緊勁聯綿的線描用筆。林氏以代表「美與生」的曲線充分表現仕女生動的體態。林風眠結合西方藝術對顏色的理論。西方藝術家把色彩看成可以獨立表現的元素,如康丁斯基說過:「色彩是直接感染靈魂的。」淡淡敷染的彩墨,表現女性不同的個性:淡雅的灰藍展現高雅的茗茶仕女;彩藍色和粉紅色表現女性的活力;淡綠和青綠色展現了才華洋溢的魅力。 欣賞皮影戲、民間戲劇、京劇是林風眠居滬時的嗜好,也給了他藝術創作上無窮的啟發。林氏從傳統民間藝術尋回已被人忽略的中國視覺藝術精華,中國戲劇表現的時間、空間關係,甚至成為林風眠解釋抽象的立體派理論的工具。《戲劇人物》(Lot 2268)在留白的背景下,描繪手執弓箭的霸王,線條成了關鍵的表達元素,隨了黑線,藝術家更在畫作表面以白線勾勒人物的面譜、鬍鬚、衣服的紋理,加強人物的立體感,展現無比英勇的霸氣。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