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龎均是一位不斷追求創新與創造藝術生命的油畫家。早年學習音樂,喜愛文學詩詞,更在涵養創作的過程中接觸西方現代藝術,由此滋養其創作內涵。他堅持單一的油畫材質,以中國水墨的寫意方式將外在世界內化成創作內容。在創作實踐上,他強調客觀的觀察,主觀的創作,拒絕多次修改,認為一氣呵成才能保持作品原創性的「力度」以及「新鮮感」。而鮮明的色彩以及灰色調的自由運用更是其創作的主要特色,觀者可由其靜物畫及風景畫中看見。
《一號高爐》(Lot 176)是龎均2002年的畫作,畫中可看出他親近印象派的創作特色。印象派擅於捕捉空氣中光影粒子的變化。龎均以鋼鐵工廠正在運作中的高爐為創作主題,試圖捕捉空氣中爐火燃燒所形成的氤氳之感,位於畫面中央的火舌則成為觀者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龎均以自己所創作的技法將顏料並置互相融合於畫面之中,而非印象派以層層疊上顏料的創作技巧作畫。
《有花堪折直須折》(Lot 175)以灰色調的背景雜揉粉色情調,丹蔻色的花朵構成裝飾性的色調結構,以此凸顯百合的純潔。而粉色系的百合花朵則恰如其分地與灰色調背景形成暖色系的融合風格。
灰色調是龎均得自於家鄉大山大水的觀察,他將中國詩詞裡的韻味與飄邈,以及東方人習慣潛藏情感並且性格內斂的特性以灰色調表現。《青山綠水去無聲》(Lot 174)以河水為中心,群山圍繞的方式打破畫幅的框架,並以斜角的構圖方式賦予作品無盡綿延之感。而灰色調的表現方式在此更可看出龎均對色彩的高度敏銳,細膩的感情天性以及對於灰色層次的敏感度。遠處山巒的灰,山光倒映的灰以及群山因光影變化而展現出不同基調的灰,呈現出視覺上的微差,進而產生唯美感,構成了龎均心中的人文風景,而此風景浸透了中國人文山水的抒情意境。在龎均超過七十年的創作生涯中,永不停歇地堅守油畫創作的道路,以音樂、文學及哲學賦予創作靈魂,以中國藝術的氣韻賦予創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