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藍蔭鼎
飼鴨生涯
水墨 水彩 紙本
1960年作
簽名︰蔭鼎
鈐印:鼎
來源
藝術家於1962年贈予現藏者之家屬

榮譽呈獻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藍蔭鼎作為華人西畫的第一代畫家,一生創作不綴,將中國傳統水墨筆法與西方水彩畫的色彩融為一體,成就非凡。藍氏的創作思想延續了中國傳統山水「師法自然」之精要,其晚年的著名文集《鼎廬小語》亦很好的詮釋了藍氏主張。藍蔭鼎自認是「自然共鳴派」,他時常執筆寫些小品文,欲以其藝術觀推展美育: 「一幅靈性,有深度的作品,往往是從嚴謹的生活中孕育出來的。」 藍氏其水彩畫多以台灣風俗民情為題材,被學者認為是臺灣美術史上的「孤星」。《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作者謝里法這樣形容他:「(藍蔭鼎)雙腳踩的是鄉野的泥土,雙手沾的卻是社會最上層的光和彩。」藍蔭鼎堅持用「寫生」的方法描繪他眷念的家鄉景物。 作於1960年(庚子)的《餌鴨生涯》(Lot 219) 早於其被劍橋美術館收藏的代表作《養鴨人家》,筆法師傳統,景深透視師西學。與老師石川欽一郎對康斯坦伯的直接學習不同,藍氏的繪畫超越了西學東漸中對「技術」的複製,卻將西學中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寫生」及對「時間」、「身份」的觀念引入自己的創作中。 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熱潮溼,因此石川欽一郎認為水彩是最適合描繪台灣風景的媒材,他曾說:「……[台灣]空氣中的水份恰如薄絹般包圍山野,趣味極其溫雅。其他雲彩、陽光都是本島特有的美,內地怎麼也無法相比。」藍蔭鼎受教於石川欽一郎門下,除了繼承了英國透明水彩技法表現台灣的自然風光外,更融入水墨技巧中的皴擦,保留了色彩透明度的同時,畫面在乾濕濃淡之間呈現多重的層次,其中以1960年代的作品最為著力刻畫多雨的氣候與潮溼的水氣。 在《湖畔風景》(Lot 220)、《福爾摩沙》(Lot 221)、《雨中福爾摩沙》(Lot 221)及《 綠林村莊》(Lot 223)中,藝術家不再強調景物清晰、明確的輪廓線,而是憑藉著他對於媒材特性的掌握,在乾擦或點染的筆觸間或有留白或重疊,景物組構與空間關係顯得更為通透自由。作品脫離傳統水彩畫中運用大面積的暈染,而是以多樣的線條變化貫穿畫面。藝術家對於描繪「水」的興趣更展現於此,不論是河面,或是濕淋淋的地面,他透過水對光的反射,呈現複雜多變的倒映,豐富整個畫面。 藝術家將台灣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深刻地記錄在水彩畫作中,不僅是鄉土性內容的探討,亦是與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相應和,藉樸實無華的日常生活表達了豐沛的人文情感。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