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無論是人、動物,抑或山水,都一樣有靈魂,是故在畫作中,我把他們都融為一體。」
– 劉煒
劉煒在1988-1989年間學藝於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其時深受後文革與及中國改革開放的風潮影響,亦受益於對西方文藝理論的接觸。劉煒在中央美院時雖主修版畫,但他對諸如水墨及油畫等各種藝術方式亦有所研究。他當年飽閱了一切能接觸到有關西方的藝術史及雜誌,亦同時開始了找尋自我的過程,並透過對日常生活的描繪發展出他自己的藝術風格。
在《鮮花和鳥第一號和第二號》(Lot 418及419) 之中悲愴吶喊的馬表現了他自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得到的靈感。以諸如白、黑、紅等強烈對比色彩入畫,再配以乾硬的筆法,畫作表現出天真樸拙的情感的顫動。劉煒這時期的作品經常出現鳥、白鴿及一些天主教圖像。而在《女孩、鮮花和鳥第一號和第二號》中的女孩手持花果、背後有白鳥振翅,一如在接收從天而來的各式花果。對劉煒而言,畫作呼應了亞當夏娃在人間因嘗過禁果而改變了的命運。其中似未成形的天真人物表達了脆弱幼稚的感情。如他後來的作品表現,我們的天性有著壓抑、自然,甚或令人尷尬的慾望。誠然,於劉氏來說,自然世界也是有感染性的,與之接觸,必會引發現實的變異。
另一方面,劉煒描繪了潛意識對社會觀念的有意掙扎。透過對道德與否,以及正邪的觀念的探討,他的想像化為一個理性的實驗,並從而啟導了他往後數十年對存在的個人表現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