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王懷慶於1964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受業於倡導西方現代主義的吳冠中門下,受其影響至深。從淵源久遠的中國古典藝術與文化根源作為出發點,王懷慶歷經了從具象、意象到抽象的完整過程,嚴謹執著地發展出融貫傳統與現代的個人美學觀點。他曾於1983年間赴行西藏,親身觀察體驗藏族當地的生活與文化;《與佛對話的人》 (Lot 3344) 創作於1987年,是王懷慶罕見的早期寫實風格作品,不僅展現其深厚的寫實功力,更珍貴載錄了藝術家對於當年在藏區生活經驗的回憶與體悟。是年12月紐約赫夫納畫廊為王懷慶舉行個展時,這幅油畫即在展出作品之列,而當期【美國藝術新聞】雜誌及【紐約時報】在發表對該個展評論時,此件作品也刊載於這兩份刊物中,可見其在早期作品中所具的代表性及重要性。
在《與佛對話的人》中,王懷慶以介於白色與淺灰之間的油彩,細膩堆疊,鋪陳出一道偌大的白牆,橫跨著畫面,強烈地佔據並主導著視覺感官,一位身著藏族服飾的男子背對著畫面,身子微微前傾,以前額輕倚著牆壁。在畫面上雖然無法直接看得到藏族男子的面部神情,然而透過王懷慶整體的情境安排,以及微妙的肢體語言描繪,不禁讓人和畫中人物一同垂首閉目,跌入一個與世隔絕、沉思冥想的絕對空間。在色彩運用上,王懷慶選擇了常見於西藏廟宇建築的白色磚牆(圖1)作為畫面的背景。而白色,在藏人的宗教意涵中,其實是代表了普渡眾生、慈悲為懷的觀世音菩薩。以微觀來看,王懷慶對於白牆一磚一瓦在色彩結構上的細節描寫,一方面不僅展現了其高度的寫實技巧,然而在整體構圖的意念上,大塊面的白色背景,在畫面中更營造出如同水墨畫中充滿靈性的留白空間,引人冥思發想,也呼應了畫中人物虔誠與上天取得神性溝通的深刻企盼。
牆,無論在王懷慶早期寫實或是後期邁向抽象創作概念與結構上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師承吳冠中,其筆下江南水鄉的白牆黑瓦所凝聚一種單純的結構美感,對王懷慶具有深厚的影響。此處,藝術家將白牆與前景黃土地所構成的斜對角構圖,再加上中央人物及影子投射,形成了畫面空間上簡潔有力的幾何切割,透過物件詮釋空間的虛實對位,充滿了現代感以及抽象性的空間暗示。《與佛對話的人》中那面書寫千年的牆面,在王懷慶既寫實卻又抒情的筆下,顯得巨大卻又斑駁,乘載了古往今來的個人回憶與國族歷史,悠然地飄出一道近乎無聲的古老回音,透過虔誠的畫中人物,餘音繚繞地傳入觀者的耳裡,發人省思地提醒著人們生命的短暫與渺小;也可視為藝術家對於中國五千年歷史、宗教及文化極富情感的最高致敬,堪稱王懷慶寫實風格的佳作,其絕妙的空間構圖意念,也清晰地導向下一個階段邁入 意象、抽象的演進(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