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斷了艾軒繼續接受正規學院藝術訓練的機會,然而在1970年代擔任成都軍區駐軍藝術家的11年間,艾軒多次前往西藏寫生,對當地的人文有了深刻的認識。如他所言:「西藏這個地方本身就讓人感覺一種巨大的不可超越的力量。它是亙古不變的、莊嚴的,人面對它往往是無可奈何的。…我借助西藏這種狀態表達了自己的感覺。」艾軒之所以選擇以西藏為題,在於當地嚴苛的自然環境突顯岀人類的渺小,畫中人物所面臨的考驗實際上影射了艾軒個人的生活體驗,與對於生存的理解。
《凍土帶》 (Lot 3361)以無盡的冰凍荒原為背景,少女獨自佇立其中,厚重的衣物突顯了冰原的寒冷,更僅有枯木作為依靠。艾軒以構圖上的對比,彰顯出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力量,似乎僅存少女於天地之間遺世獨立。在艾軒寫實而細膩的筆法中,西藏高原的壯麗與遼闊並非畫面所欲強調的重點,藝術家透過對於人物形象的提煉與景物的組構,不再意圖重現某個存在於現實生活的場景,而是表現「人的狀態及其與自然的關係」。
《凍土帶》因而如同一則寓言,在簡單卻深刻的情節鋪陳中,隱含著艾軒對於生命的探索與生存意義的積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