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身為最早期的旅美華裔畫家,陳蔭羆和朱沅芷都是籍貫中國廣東,在弱冠之齡隨父親移民至美國媒生,早期的華人都必須先在舊金山落腳生活,而陳蔭羆和朱沅芷就在這片異地發掘了對藝術的追求,萌發出畫家夢。縱然面對早期美國排華的不公平待遇,陳蔭羆憑藉個人的天賦和努力,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闖出一片天空。
陳蔭羆十五歲便開始學畫,並於二十二歲(1935年)那年獲全額獎學金進入洛杉磯郡立美術館附屬的奧提斯藝術學院(The Otis Art Institute),接受正式的西方美術教育。畢業後,他再次獲得兩年全額獎學金於1940年取得碩士學位,並留校擔任助教。技藝優秀的他踏入藝界初期,作品便受到美國西岸當地社會的歡迎,屢次參加全美藝廊及美術館巡迴展出。陳蔭羆雖然接受過學院派嚴謹的素描和熟練的寫實油畫技巧,可是1940年代發的展出來的畫,卻與當時美國西岸醞釀的「灣區形象繪畫風格」(Bay Area Figurative Painting)更為投味。《畫室內的雙裸女》(Lot 3405)便屬此一時期的佳作。根據現存的文獻資料記載,陳氏的裸女作品都是描繪一位模特兒,而《畫室內的雙裸女》是同一題材中尺幅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創作。藝術家已脫離了傳統的寫實風格,在客觀具象和主觀情感中找到了平衡點,
他以從心而發的自由筆觸,描繪畫室內兩名相依的裸女。皺摺的墨綠色布簾肌理,襯托出模特兒的肌膚,陳蔭羆捕捉了光線在不同角度的平面的折射,以濃淡不一的色彩呈現畫面中的光、暗面。陳蔭羆成功地從傳統的繪畫技巧法則,轉化成為個人的藝術語言。
《藝術家自畫像》(Lot 3406) 中,陳蔭羆以個人身分回顧自己,從畫中人認真的神情,我們可以看到陳氏是多麼的肯定自己成為藝術家的路。他一手執畫筆,一手執調色板,在畫室內專心一意地創作,仿佛突然被人召喚,眼睛雖已離開畫面,但心神仍然留在畫作中那種表情。
自畫像就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到自己心裡最深的東西,包括壓抑和恐懼。一張自畫像的誕生,就像是找回了自己失去的影子一般。陳蔭羆的自畫像記錄心情,來探詢自我。我們從《藝術家自畫像》既看到了藝術,也看到了藝術家。
《畫室內的雙裸女》及《藝術家自畫像》為美國藝評家麥可.布朗的收藏。麥可.布朗獨具慧眼,是最早研究陳蔭羆的藝評家。布朗先生致力蒐集、整理陳蔭羆藝術的第一手資料,發表文章包括1995年為台灣《雄獅美術》(第287期)撰寫的「藝術世界中的清教徒陳蔭羆」(楊芳芷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