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王克平是中國首個先鋒派藝術家團體「星星畫會」的成員中,最敢言、最傑出的非因循派藝術家。他以雕塑聞名,1979年在首屆『星星畫展』展示的一件名為《偶像》的毛澤東肖像木雕,引起極大爭議。這件作品滿載當時政局的動盪和王克平對政治形勢的強烈反抗意識,而這正是他一直希望通過藝術來實踐的。王克平當時的雕刻作品大部份都是關於政治的,抗議極端的孤立主義和苛刻的社會制度。「星星畫會」解散之後,王克平跟許多中國的前衛派藝術家一樣,在1984年遠赴法國,尋找更多當時在中國不能擁有的藝術自由。自此,他的作品不再公然批判政治,反而轉向藝術家的深思和達觀。
自1980年起王克平的木雕作品顯現出一種更簡潔的有機構造,平滑圓潤的容貌更能突出木材的特色。木紋啟發了他刻出木材的內在美。一直以來,中國的翡翠雕刻工匠,順著玉石的形狀,顏色和紋理去決定製成品的外形;而王克平的這種創作方式跟傳統的中國玉石雕刻正好一脈相承。這種外則順應自然恩賜,內則聽取自身感受的方法,豈止是令人重拾和大自然之間的聯繫的詩人的靈感,這簡直是王克平獨立創造形象性雕刻和比喻性雕刻的默想過程。由此觀之,王克平的雕刻是哲學性美學的結晶,跟中國文人傳統有極深的淵源。一方面,王克平雕刻的簡潔造型,令人想起法國的渦紋派雕刻家高第爾的作品《紅石舞者》那種活力和原始美;同時,王克平作品的抽象形態和對平面的微妙處理充滿立體派和未來主義的影響,又令人想起其他現代派藝術家。王克平的作品並不停留於原始主義的美學:他大膽探求更深的哲理觀點,展露出作為中國文人能夠突破時間和藝術形式的限制的變通能力。同過他的視像語言,王克平成功地把中國文人傳統現代化,由無形的思想變成有形狀的姿態藝術。他的作品也引導觀賞者回歸自然和重新認識自己和大自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