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XTREMELY RARE CLOISONNE ENAMEL VASE, ZUN
AN EXTREMELY RARE CLOISONNE ENAMEL VASE, ZUN
AN EXTREMELY RARE CLOISONNE ENAMEL VASE, ZUN
1 更多
AN EXTREMELY RARE CLOISONNE ENAMEL VASE, ZUN
4 更多
清乾隆 痕都斯坦式白玉雕莨苕紋盌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細節
玉盌侈口,深腹,平展花式圈足。近足處飾一圈莨苕葉和四朵花,雙耳雕成莨苕花苞,向下翻卷,下接莨苕花葉,盌底雕琢輕柔花瓣輻射而成花形,花心陰刻斜格紋以示花蕊。
來源
倫敦佳士得,2011年5月10日,拍品21號

拍品專文

此盌造型別致、紋飾流暢、胎體透薄。乾隆皇帝曾有御製詩贊此類薄胎玉盌:「看去有花葉,撫來無跡痕,表裡都圓渾,色形若混成」。 據《清史稿》記載,約乾隆二十一、二年(1756-57)間,乾隆皇帝統一新疆之後,有「和卓氏回部吉和札麥女」入 ,被冊封為「容妃」,即後來民間傳說的「香妃」。自此以後,中國通往伊斯蘭世界的大門就此打開,精雅溫潤、精雕細琢的來自中亞、南亞、西亞以及東歐的伊斯蘭玉器經新疆傳入京城,令乾隆皇帝為之驚艷,也為中國玉器的創作增添了異國風味。 由於乾隆不諳二者之差異,而統稱之為「痕都斯坦玉器」。因此「痕都斯坦」一辭,在地域上專指北印度,然而清宮中的痕都斯坦玉器卻包括來自北印度及土耳其的兩種玉器。乾隆對這類充滿伊斯蘭異國風格的藝術品甚為鍾愛,常為之賦詩撰文。他一生作詩無數,有超過八百首與玉器有關,其中有五十多首與痕都斯坦玉器有關,可見他對此類胎薄體輕的玉器有所偏愛,甚至於造辦處中開設「西番作」,命宮廷中國工匠仿造痕都斯坦風格玉器,此盌便是其中之佼佼者。

更多來自 乾坤薈萃 - 宮廷長物集珍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