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 Zhang (b. 1965)
张洹

放虎归山 第十号

细节
张洹
放虎归山 第十号
香灰 炭笔 树酯 画布
2010年作
来源
直接购自艺术家本人 中国 北京 佩斯北京 亚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10年《张洹:放虎归山》佩斯北京 北京 中国 (图版,第35页)
展览
2010年 中国 香港 香港国际艺术展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身兼表演及观念艺术家的张洹在整个艺术生涯中,无止尽地追寻极致的美学。早在1990年代,他一系列筋疲力尽又破格的演出,不单挑战个人体能极限,更把身驱视为作品的媒材和灵魂。如果将张洹的作品视为病态存在主义的个案,固然是一种合理的解读,然而我们亦可尝试以更广阔的视角,检视他的作品如何透过对身体的多面描述,展现艺术家对精神意义的追求─以脆弱、有限的身躯,展示出个人与集体、物质与灵魂、短暂与永恒之间的张力。 张洹最根本的哲学追求在于探讨个人经历与外在世界的关联,当目标渐趋明确,媒材也会更多元,而香灰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张洹曾说:「对某些人而言,灰烬既无用又虚幻;它是对人类灵性及灵修的短暂见证。但对我而言,它带着肉眼看不见的沉积残余,承载着大量关于集体与个人意识的「数据」。艺术家也好,个体也好,我们都精心挑选特定的物质,作为与外在精神世界链接的媒介。焚香触动了我们深藏潜意识中的精神欲望,所以产生的灰烬本身已具备连系人类和灵魂的潜力。我的任务只是巩固这些精神生命的遗迹,然后该他萦回在我的画作中──不论是历史事件、人物、或是世俗的符号与象征。」(「张洹,香灰」个展展览目录,伦敦,2007,第12页) 在本幅2010年创作的香灰画中,张洹描绘一头健壮的老虎在画布上以恫吓的姿态潜伏而行。我们除了可以感受到牠稍稍前倾、头瞬间转向的那一刻,躯干和肩膀却反方向地笨拙移动,也清楚看见牠那强而有力的下颚。艺术家在老虎的嘴巴涂上一层模棱两可的白色,第一眼看去既像牠在喝的水,又像散发的一股能量。整幅作品在形式与抽象间游走:老虎的臀部被散布的灰、黑色香灰掩盖,而质感幼细的鼻子或是柔软的拱形双耳则与背景形成柔和对比。 老虎的形象正符合张洹所追求的完美比例,一个「独特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完美权衡。虽然画中的老虎并没有特殊的姿态,但在这片焦黑香灰所构成的含糊风景中,牠的动感与存在已跳脱特定的时间与地点,成为一个超然的存在。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中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牠散发的能量亦远超过肉身短暂的存在。

更多来自 亚洲当代艺术 (日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