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ONGQUAN CELADON TRIPOD CENSER
A LONGQUAN CELADON TRIPOD CENSER
A LONGQUAN CELADON TRIPOD CENSER
2 更多
識蘊之乘 蘇玫瑰 國際亞洲藝術部學術總監 「我們都是生而具有感覺和記憶的樂器。 人的感官猶如絲弦,為周遭的事物所撥動,它們自己也常自彈而鳴。」 法國哲學家德尼.狄德羅(公元1713-84年) 從古至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哲學和宗教作家皆對人類 感官這一課題熱議不休。《羯陀奧義書》(有學者認為它 啟發了柏拉圖的《斐德羅篇》)曾以馬車為喻,來解釋自 我、理性、心意和感官之間的關係。乘坐馬車者代表自我 或靈魂,馬車代表身體,駕馭馬車的是理性或才智,韁繩 代表心意,而代表感官的則是馬匹,它們拉著馬車沿著感 知之路馳騁。 雖然傳統上認為感官分五類,但多年來大家對具體的數 字仍眾說紛耘、莫衷一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五 至四世紀)在《泰阿泰德篇》中提到,他的老師蘇格拉底 (公元前五至四世紀)稱許多感官沒有正式的名稱,而已 正名者包括聽覺、視覺、嗅覺,以及感知冷暖、苦樂、慾 望和恐懼的能力。柏拉圖最著名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 前384至322年)在《感覺與所感覺到的》中列舉了四種感 官:視覺(他喻之為水)、聽覺(空氣)、嗅覺(火)及觸覺 (土)。由於他認為味覺隸屬於觸覺,所以沒把它當成獨 立的感官。但奧盧斯.格利烏斯 (約公元125年生於羅馬, 在雅典學成後回到羅馬,卒於180年後) 也把感官劃分為 五種,亦即當今最普及的分類。他在著述中指出:「大自然 賦予生物五種感官,即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即 希臘人所指的『αισθητεισ』」。 到了中世紀,五種感官之說在西方儼然已成主流。《世 界的運行者》是一首用中古英語創作於公元1300年的 著名歷史和宗教佚名詩,當中臚列了五種感官:「聲」 (hering)、「色」(sight)、「香」(smelling)、「觸」 (fele)和「味」(cheuing)。但喬叟(Geoffrey Chaucer, 約公元1343-1400年)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收錄的中,也列述了「五智,即色、聲、香、味、觸」。然 而,有些現代的學者指出,別的感官(如感知冷暖、動靜、 痛楚、平衡的能力)其實也應包括在內。但就是次拍賣的 這批藝術品而言,我們將圍繞著廣為人知的視覺、聽覺、 味覺、觸覺和嗅覺來展開討論。 視覺是藝術欣賞最簡單直接的途徑。優雅的造型、美麗 的色彩及和諧的紋飾構圖,俱屬賞心悅目之事。我們還可 以借助視覺,來辨識藝術品的紋飾題材,除了欣賞藝術之 美,更能洞悉箇中深意。視覺這一感官雖然增進了人們對絕大多數藝術品的欣賞,但絕非唯一適用於藝術欣賞的 五種感官之一。以古琴為例,造型佳妙、包漿深厚固然美 不勝收,觀之亦屬視覺的享受,但音色柔和方為古琴的首 要特徵,至於琴音,其實也可以帶來聽覺和觸覺兩方面的 感官體驗。後者雖然較不明顯,但感受振鳴確是欣賞音 樂的一種方式,失明失聰的美國女作家和社運家海倫. 凱勒(1880至1968年)就此作了最佳的詮釋。 欣賞中國的藝術品,觸覺尤為重要。除了用指尖來感受樂 器的振鳴,溫潤細膩的木材或漆面也讓人愛不釋手。摩 挲把玩,確實提升了我們對許多藝術媒介的欣賞。歷代的 瓷釉質感各異,是陶瓷斷代的重要指標之一,某些朝代 的作品更有瑩潤如玉之說。事實上,觸手清潤肥腴正是上 乘玉器的主要特徵之一。誠如一些鑑藏家所指,玉器的 手感與外觀的重要性不相伯仲,許多藏家常在口袋裏裝一 小塊玉雕,以便隨時把玩,體會其瑩潤如脂的質感。 在五種感官之中,能最有效地調節情緒和使人浮想聯翩 的也許是嗅覺。有些藝術品本身就是用芳香材質製作而 成。中國藝術品經常採用沈香木、紫檀木或楠木等芳香木 材。但是,有些作品本身的功用就是為了散發香味。就中 國藝術品而言,這類器物最常見的形制是香爐、香薰和香 盒。無論是在古剎之中用於焚香禮佛,或用於薰香衣物, 或讓人隨身攜帶香草以便提神,這些器物的用意都是從 「香」字入手。它們可以激發一些特定的情感,以達到養 心、寧神、怡情或提神之效。 味覺與藝術作品的關係尤為微妙,但美觀的容器也許的 確可以增進食慾。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中國的美食常用 於形容某些藝術品,使觀者既能聯想起食物的外觀,也 可以把藝術品與美食的滋味劃上等號。就此而言,最突 出的例子當屬「羊脂」白玉,但除此之外,借用美食來形 容中國藝術品,從而喚醒味覺記憶的例子,確實是多如恒 河沙數。 本圖錄展示的都是圍繞著上述五種感官精心篩選的作 品,因為唯有激發各種感官的體驗,方能充份體會藝術 之美。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細節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來源
日本松筠亭珍藏 1940 年6 月12 日於大阪美術俱樂部拍賣,拍品149 號(圖一) 日本私人機構珍藏,入藏於1940 年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This incense burner with its beautiful soft blue-green glaze is of a form that appears at the Longquan kilns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13th century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continued to find favour into the early Yuan dynasty. A similar 13th century vessel decorated with bands of applied floral bosses at the mouth and foot, and with a simple ring in relief on either side, i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London and illustrated in I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eladon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Revised edition 1997, p. 34, no. 207).
Another censer of this shape and form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C.E. Russell and Brodie & Enid Lodge, no. C125, was included in the Exhibition of Celadon Wares,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20 October -

更多來自 寓覺於物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