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出生于1932年的郑相和是六十、七十年代韩国单色绘画运动最主要的艺术家之一。他于六十年代末期前往巴黎学习西方艺术,后于七十年代初期辗转定居日本神户,并在这段期间开创了独特的「剥离」及「回填」手法。他以无数条水平、斜角、垂直的线条组合成一块块的方格,为平凡的画布表面刻划出凹凸有序的立体感。他先用高岭土、水和胶溷合而成的涂料平均涂满整块画布,然后静置一段时间风乾。等这一层厚厚的涂料完全乾燥之后,将画布从木框上拆下,在画布背面画上一格格水平和垂直线交错而成的方格,然后按照线条的纹理将画布对摺又对摺,再挖掉特定方格中的颜料,最后再以压克力颜料一层层回填被挖空的方格。郑相和不断重複「剥离」又「回填」,一直到「删减」与「增加」两种状态达到完美的平衡点为止。
郑相和的单色绘画透过近乎仪式般的重複动作,创造出无止无尽的时间与存在。这独特的繁複技法也反映出艺术家的高度控制与掌握,唯有如此才能完成创作过程中费时又费力的重複动作。创作过程中的不停歇的重複性,让郑相和的作品更加耐人寻味。他的画布不只是个容纳重複几何图形的空间,而是吸引观者陷入深沉的冥想。欧洲知名艺术策展人与艺术史学者Lóránd Hegyi曾对郑相和的作品有此评论:「观者若能仔细观察画布表面细腻的视觉纹理,发掘艺术家低调的加工手法,以及平面与立体交错而成的结构,就愈能够领会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冥想与情感面,也就是作品背后的诗意。」郑相和自己则说:「最后的完成品并非我创作的目标,而是我创作过程的展现。」郑相和的创作过程呼应了传统中国文人水墨画所强调创作乃心灵洗涤与自我鞭策的方式。因此,他独特的冥想式画作在在体现着水墨画的传统。他毕生目标就是为开发新形式的抽象画,以作为建构自我身份的媒介。
自六十年代末起,郑相和的作品便多次获邀于国内外各知名艺术场所展出,包括法国圣艾蒂安当代美术馆、波兰波兹南市双年展、大坂大都会国际艺术馆、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他的作品也被收藏于首尔三星美术馆、首尔美术馆、东京国立现代艺术馆、静冈县立美术馆以及福冈亚洲美术馆等艺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