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曾海文
構圖
水墨 設色 紙本 裱於紙本 (二聯作)

款識:T'ang海文 (右下)
來源
法國 私人收藏 此作品將收錄於曾海文文獻庫及古獨奇先生正在編纂的《曾海文作品編年集》(S6-LDC-15)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我深深喜愛這些展現出中國傳統精神的水墨畫,能量豐沛又和諧平衡。有時候,我看見山峰消失在雲霧之間,就會想起曾海文。」(法國畫家巴爾蒂斯談及1997年摩納哥海洋博物館所舉辦之「曾海文回顧展」) 佳士得本季很榮幸在此為您獻上中國畫家曾海文的精選傑作,展現他在油畫、水墨及水彩等諸多媒材上的精湛藝術表現。 曾海文於1927年出生廈門,中日甲午戰爭期間與家人移民到越南西貢,就讀於法國學校,並在祖父指導下學習書法。曾海文與趙無極一樣在1948年抵達法國,然而為了達成父母親的期許,曾海文選擇攻讀醫學。不久之後,他開始在歐洲進行藝術探索之旅,造訪各處畫廊與博物館,發掘西方美術精髓。最終,曾海文發展出獨到的藝術語彙,其風格與道家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諧一致;而且,這也逐漸成為曾海文對生活的信念與態度。曾海文與同時期浸淫於法國文化的畫家們如朱德群和趙無極一樣,發現抽象表現主義恰正適合展現傳統中國畫作的精微奧妙之處-透過純粹抽象的色彩、光線及構圖等元素來呈現的細節變化。我們今天才重新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他不在乎名氣,拒絕自我推銷;他的藝術旨在達成崇高純潔的心靈目標,恢宏氣度遠遠超越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圖1)。 曾海文的自然與坦率使他願意去探索,並且發展出獨特的水墨畫風,到了1970年代,他的水墨畫功力已臻純熟。受到超凡力量的支配,曾海文運用水墨特有的流動性,在紙上畫出各式各樣靈活的姿態,創造出有力的構圖。 他的水墨作品無不讓觀者感受到生命力。一幅水墨雙聯畫中 (Lot 161),道道瞬間揮灑的筆觸蘊含著飽滿的創造能量,藝術家善於運用黑白虛實,構圖筆意間處處可見逸筆草草的神韻,可謂空靈飄逸之作。 其中一幅無題作品 (Lot 159),虛實交錯的空間格局,像一強烈明暗對比的山巒形勢,同時表現水墨的靈動和酣暢淋漓,以濃淡乾濕的變化反映藝術家獨特的心境。 又例如創作於1967年的畫作 (Lot 162),水意盎然的渲染上潤以濃墨的圈、點、線,令人聯想起日本禪畫的純粹幾何造型。 曾海文似乎在深沉的紅黑主調中找到突破,拍品153與155中,橫掃的筆觸可視作山水的延續,示意性符號穿梭於墨色的凝聚與擴散。他的作品總是為觀眾帶來無限的想像延伸,時像荷塘小景的抽象變體,又像簡化了的海天之際。他的款識就好比中國傳統的印章,由中英文合併而成,象徵東西文化合壁。 對於時間與控制的概念,是曾海文水墨畫的核心思想。要能精通水墨畫的技巧(本質上說來是一種無法重畫的媒材),就要了解畫筆以及紙筆間的互動模式。曾海文讓墨水自由擴散,紙張吸收稀釋後的墨汁就會產生不同層次的灰色,也就立刻與快筆所畫就的深黑色產生明顯對比。每張規格為70 x 50平方公分的紙張就如同嚴格統一的框架,成就每一幅獨特的構圖,畫面中留白與塗滿的比例是相同的。因此,構圖中的空白與能量產生共鳴;空白中產生線條,讓整幅畫得以喘息與運動,讓靜止的姿態多了動能。如同風與氣息,留白區域在曾海文的畫作中是十分重要且複雜的元素,對他的每一部構圖來說都是至為關鍵的特徵。曾海文將這個概念解釋給Jean-Pierre Desroches聽時,是這樣描述的:「工作的時候,我不斷自問:要為空白而畫、還是為圓滿而畫?這就像是身體與靈魂,也如同音樂唯有透過寂靜才能存在。」曾海文和趙無極對於水墨畫的概念以及中西文化混合之後所產生的影響,讓兩人踏上相同的藝術旅程,以他們各自獨特的方式將中國畫帶往現代(圖2)。 曾海文選擇製作雙聯畫,也就是在說明單一個體中的二元及多元之概念、完整個體中不同部位的結合與統一。這代表了宇宙與生命永遠不斷改變的力量,也就是老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綜觀曾海文於1970年代的雙聯畫創作,是對自然景物的抽象或半抽象描述。其中兩幅彩艷作品 ( Lot 156 & Lot 154) 似是由人的面貌組成,處於代表大自然符號的山水之間,一直延展變化出來;另一水彩及水墨作品 (Lot 152 & Lot 158) 構圖上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曾海文貴為書法名家,並以水墨畫作為創作中心,然而他同時也拾起畫筆,以水彩畫出自然的作品。經常受到環境景觀的啟發,曾海文帶著更大的自由度,以相同的直覺去對待水彩作品,目的在於將我們對世界的感受以美術作品詮釋出來。以墨和水彩創作的直幅作品 (Lot 160)整體上清新雅致,細微的紅色花瓣跳脫了線條的局限,呈現出如版畫般的層次;曾海文讓筆墨愉悅地停駐在紙本上,淡墨的勾勒營造出輕盈之感。他愛於旅行時寫生,繪製的作品面積皆相當精緻,如三幅無題的水彩作品(Lot 157),平均面積乎於13 x 17厘米。三張人像及風景畫線條豪放,以明快的色調串聯。 由於曾海文的作品無法輕易歸類,他也一直維持其藝術的獨立性,因此與他同期的法國藝術家如亨利.米修 (圖3) 及漢斯.哈同(圖4)認為水墨及書法是一種新的表達工具。這兩位巴黎畫派的畫家都熱衷於從東方文化獲得靈感,以作為藝術復興的一種方法。哈同從事抽象藝術的美學研究,米修則從事和繪畫一樣具有解放心靈效果的寫作,兩人皆視水墨畫為另一種卓越的表達方式。因此,三位畫家超越了國籍與時間的限制,共同追尋相同的目標,以克服人類所遭遇的現實困境。 曾海文是一位以道家思想為本的中國畫家,結合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的發展,創作出高超的抽象派畫作(圖5)。他的作畫方式深受道家思想元素所引導,目標在於描繪出賦予自然世界生命的各種能量之間的相互影響。在法國所獲得的藝術薰陶,讓曾海文能夠自由地發展出獨特的風格──同時富涵亞洲哲學與西方藝術史之論述。而當時的巴黎畫派藝術家也正群起突破疆界,期望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找尋新的創作靈感。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