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回顧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史,李青萍是在中國內地發展出屬於她個人的抽像藝術,這與朱德群、趙無極、陳蔭羆、蕭勤等華人藝術家移居海外才創立新藝術走迥然不同的路。
1937年至1941年間短暫居吉隆坡的日子,李青萍向印度畫師沙都那薩學習潑彩畫,她曾憶述沙都那薩的作畫方式:「他將一張水彩畫紙鋪在地上,拿起顏料就在畫桌上的碟碟電碗中亂倒,又用一枝廢棄的禿筆攪和一番,再看看地上的紙,『呼』地一下潑了過去,如此反覆再三。」這種潑彩圖與中國的寫意山水畫、草書一樣必須有扎實的基本功後才能達到隨心所欲的意境。這個作畫的方式比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波洛克在1940年代開展的行動繪畫還要早。四幅來《日記系列》(Lot 169)作品表現李青萍對潑彩圖的領悟,自然而然地通過色彩及顏料的流轉表現組成層層疊疊、紋理複雜的畫面,彷如玉石的天然紋理(圖1)。可是,仔細觀察,李青萍把顏料流動組成的紋理化成靈魂,在畫面上加上黑色小點,彷彿靈魂的眼睛。《日記系列》抒發了李青萍在七十年代所承受的壓抑和恐懼。由於當時特殊社會政治環境,作品以繪上一個青蘋果為簽名,因「青蘋」與「青萍」同音。
自八十年代中期,創作風格轉向抽象表現主義,作品題材更為寬泛,色彩更為強烈。其中創作於1986年的《有瓶子的風景》(Lot 170)以極具表現力的筆觸描繪一個坐落在不固定時空的瓶子,作品雖是具像,但脫離了真實的束縛,與李青萍一直追求自由的藝術一脈相承。到了九十年代,李青萍從潑彩畫出發的抽象藝術走上了一個成熟的風格,她所追求的並非是藝術家個人控制的筆觸,而是偶發性的效果,更是物料或顏料本質上所潛在的表現力,是一種。此點可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及日本在戰後時期發展出的「具體」藝術,藝術家通過不可控的外力釋放顏料的表現力。李青萍《宇宙洪荒系列》(Lot 171)以悠悠宇宙長河為母題,畫面充滿抽象變形的形式意味,瑰麗奇幻的線條點滴呈現出獨有的視覺張力、絢爛斑駁和流動飛揚的色彩,鮮橙黃、橙褐色、灰藍色、灰白色、灰黑色以不同色調厚薄相間,儼如水墨畫中的濃淡乾枯,反映了藝術家敏銳的色感、熟練的技巧以及對顏料質地準確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