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龎均於 1936 年生於上海藝術家庭,父親龎熏琹是曾任藝術學院院長的著名油畫家,母親丘堤同是留學於東京的油畫家。他早年接受完整的繪畫訓練,將自西方油畫習得的藝術技巧融合東方哲學的含蓄意境、氣韻生動的寫意風格,形成其獨特的繪畫語言。
創作於九十年代的作品《山水之間》(Lot 176),為龎均於桂林疊彩山上向下望,以桂林師範大學為主景創作的作品。灰色調的背景融合綠色情調,水邊房屋的細節描繪促使畫作除了寫意風景外,更加使觀者聚焦於細部描繪,而讚嘆龎均在寫意、用筆和色彩的運用上,追求藝術永恆的價值。
在超過七十年的藝術創作生涯中,龎均的風景創作皆源於親自到實地寫生,爾後再將素材帶回,融入心中所見、所感、所想之題材,畫中筆觸更為即席,也就更為生動、自然。他所承接的正是中國文人畫的「取自然」,而非「模仿自然」,也就是寄情天地與人世的觀念。另一《山水之間》(Lot 174) 創於2005年,既保留了油畫語言的特性與原有感覺,也糅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氣韻,意境優美。
《山水如鏡》(Lot 177)及《古鎮春早》(Lot 175)借用水墨畫中「近、中、遠」三段式的構圖方式呈現近景遠山不同層次,迷濛山水以他擅長的灰調子傳達出中國詩詞韻味。中國繪畫強調線條技法,龐均所使用的線條以一破三折深具繪畫哲學與張力,相較於西方繪畫強調的造型與色彩,龐均更加以中國書法線條深刻刻畫自然山水的氣韻走向,畫中描繪近景樹枝,用筆輕拉重落,剎那間定於江山。《山水如鏡》畫中的湖面,在藝術家筆下顯得輕盈、平滑和具透明感;點綴在水中央的帆船則顯得小巧雅致,帶來簡練注目的效果。《古鎮春早》中,天青、灰白、灰褐的基調加以翠綠、黑褐的點綴佈局顯示龎均細膩的色彩感情。近景以粗獷線條交錯新枝、老枝,賦與樹木豐沛的生命力,再以細線條過渡到中景,帶領觀者視線延至遠方矗立的淡朱紅色塔樓,線條力量於柔和、急促間漸成旋律與節奏,流暢、一氣呵成的譜奏出桂林山水的詩意,顏色亦在高彩與低彩間形成對比與節奏,使得整體畫面傳達出「春雨在樹枝」之明快、平靜、優雅的意趣與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