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我鍾愛那殘破的古船,傾斜而帶著勞累地躺在淺水灣中。它們往日英勇的事蹟,已不復記憶,它們神翼般的風帆,永不從再現,而淡水的夕照,是永恒的燦爛。對岸的觀音山色,是永恒的壯麗。」席德進
席德進曾說自己的水彩追求樸拙,意圖拋棄文明虛偽的外衣。《淡水漁舟》(Lot 263) 帶簡潔的色彩與塊面渲染,是一幅滿載水墨意境的作品。縱使採用西方的技法媒材,其精神內涵卻是中國的;經由無限延伸的水平線,觀者不難體悟到那份悠閒、從容、契合中國文人的心境。
席德進本是四川人。 1948年, 25歲的他剛從杭州國立藝專畢業,隨軍隊來到台灣,一住便三十餘年。《農村》(Lot 262) 的畫風歸向簡約及靜謐,以快速的線條描繪隱藏在大自然中的人物和農舍。畫中主要的景物為木麻黃,席德進用擅長的線條表現描繪此台灣常見的樹木,表現出生動態勢與情感。 畫面下方的帶狀紫色和藍色,也是這張作品相當獨特之處。與席德進晚年常使用的紫色、藍色與墨黑相交融而成的沈鬱神秘感相比,此作品的紫和藍用色純淨,帶給畫面清爽的明亮感。
席德進常將台灣民間常見的風景、人物及建築物等題材入畫,在他五十年代的畫作中,嘉義的椰子樹、農村景緻甚至是鄉下老人等都一躍成為畫面的主角,表達他對這片土地和自然的熱愛。
席德進在杭州藝專求學時,受老師林風眠的影響之深,主要呈現於其對線條的重視。他勤練書法,最後將圓潤而具有勁道的書法線條,與溫潤的墨韻成功融入水彩畫中。他追求以線條抓住物的本質,多過於對光影等表象上的呈現。席德進從台灣的民間藝術與古建築中發現自我,他對古屋牆簷的造型尤其著迷,認為它們既現代又古典。《寺廟》(Lot 264) 由簡潔明快的線條勾勒而成,寺院的屋簷、人物的描繪都暗藏著書法筋骨,俐落而準確地捕捉瞬間的一幕場景。在他的細心經營下,畫面雖色彩繽紛,卻井然有序不顯雜亂。
席德進曾於1977年7月18日起為期16天,接受軍方邀請前往金門訪問寫生,這段期間他以日記和畫作紀錄金門古建築物的風采與歷史,兩週間共畫了二十幾張作品,也作了不少作品贈與當地友人。水墨設色作品《鷹》(Lot 265) 就是藏家父親雲波先生當年駐防金門,席德進造訪時,畫了此作贈與雲波先生。
席德進認為,欣賞書法是看線條的結構美及運筆的韻律感。《鷹》的書法題字同時也考量到畫面的構成和協調,字與字間的排列、大小佈局、甚至是落款簽名處,均可看出藝術家的用心經營與安排。
此張畫中的鷹與席德進其他作品中的老鷹相比,眼神更為銳利,墨色濃淡之間,表達出鷹孤傲自持的個性,也呼應畫面右上的題字「從艱苦中堅守信念 在絕望裏竭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