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丁雄泉

油彩 画布
1956年作
款识:Walasse Ting (右上);WALASSE TING 1956 (画背)
来源
欧洲 私人收藏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五十年代末期丁雄泉移居纽约,并于当地结识了美国第二代抽象表现艺术家琼.米歇尔与山姆.法兰西斯。丁雄泉自此活跃于纽约艺坛,作品多为抽象画作。至于广为人所熟知且日后与其知名度画上等号的缤纷女体画作,则是到了1970年代才开始出现在其作品中。知名美国普普艺术经纪人艾凡.卡普,曾受访谈及五十年代美国艺术界百家争鸣的盛况,对于丁雄泉他如此说道:「那个时期,我们发掘培植了不少充满理想且活力丰沛的艺术家在艺廊展出。我还记得丁雄泉是我最欣赏的画家之一。当时的他充满了第二代抽象表现派艺术家豪气千云的气势。那时期我们都处在一种非常激昂的艺术氛围当中。卡雷尔.阿佩尔当时也曾参与展出,另外还有一些日本艺术家,作品都非常具装饰性,也十分优雅。」不过在纽约艺坛大鸣大放前,丁雄泉的艺术创作之路却是在巴黎起步。在这个人文荟萃的城市,丁雄泉结识了许多来自于欧洲各国的画家,这些艺术创作者,包含了比利时画家皮耶.阿雷钦斯基、丹麦画家阿斯葛.琼、荷兰艺术家卡雷尔.阿佩尔与其他眼镜蛇画派的成员。眼镜蛇画派成立于1948年,融合多样的文化背景,画派成员崇尚知性且反对形式主义。眼镜蛇画派主张以自由的艺术型态对抗僵硬的创作形式,团员皆以狂狷的笔触与鲜活浓郁的色彩创作,半抽象的艺术亟欲挣脱学院派的枷锁,其风格与灵感多来自于纯真的儿童与原始艺术。卡雷尔.阿佩尔与阿斯葛.琼经常以扭曲的人形与动物做为描绘对象(图1与2)。虽说眼镜蛇画派于1951年便解散,其成员仍互动频繁并且持续创作,作品对于不定形艺术着重于即兴创作的理念,有极大贡献。如此特殊的艺术历程,对于丁雄泉艺术的早期风格的塑形有着深远的影响。丁雄泉早期的画作,更能让人一窥其画风转型前的独特面貌。丁雄泉最为人所熟知的女体创作,是他后期的最擅长描绘的主题,但早年异国文化薰陶与不定形艺术所主倡的美学骚想,才是锻造他日后独特风格的重要关键。 《红》这幅作品绘于1956年,丁雄泉笔以轻快且生气蓬勃的笔触,勾勒了画布上这恰似猫的主角。炙热火红的油彩,佐以随性挥洒的紫色与鲜蓝、在画布上的黑与白中自由入出。画中的主角几乎占据了整幅画的所有空间,以一股无可遏抑的霸气舞动着四肢,桀骜不驯的表情伴随着生气盎然的姿态,是创作者无穷活力与豪气的展现。鲜活的笔触与大胆的用色鎔铸出俐落劲道、赋予作品一种即刻性。画中主角所展现的动作与节奏感,不难使人联想起眼镜蛇画派所主张的「自发性」与「自然性」创作理念,这也是丁雄泉这个时期最显着的特质。1959年,丁雄泉曾在他的笔记中写道:「手握着画笔但作画时要忘记画笔。作画的时候不想着作画,而是要让画作自然呈现出它该有的样貌,而非刻意去寻找题材。创作时没有想法有时候比有想法更好。那些真正精通并且真切懂得绘画意义的人,皆是用心在创作,而非靠双手来完成。所以心不只是出现在某一处而已,而应该充斥全身。作品因为活泼的神韵得以传神,而人活着则要充分感受当下。」丁雄泉将创作当成是身体自然的表达方式,过程完全发乎于心,将艺术看作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发性表现。《红》这幅画中的笔触急切且带劲,那节奏的迟速与描摹的线条,似乎每一笔都正在解构画中那猫儿一般的形体。荷兰艺术家卡雷尔.阿佩尔的作品《愤怒的小蓝猫 》 (图1),与丹麦艺术大师阿斯葛.琼所创作的《法尔博II》(图2)也都曾描绘过扭曲变形的野兽,狂狷暴烈的图像彷彿是画家内心纠结与冲突过程的一种还魂。除了《红》这幅作品,丁雄泉也曾创作过另一幅名为《圣德尼大街》的作品(图3)。画中背景所出现的两隻兽,以狂吠咆啸之姿,潜伏在一名看似细腻古典的裸女身后。类似的野兽描绘与《红》这幅作品同样令人深感震撼。不过儘管狂暴的兽,在画布上张牙舞爪,《红》这幅画同时也散发着一股嬉闹的童趣。这种怪诞的异想蓄积了创作者饱满的能量,如此的声色骚动未尝须臾停顿,这也正是丁雄泉作品最令人激赏的艺术彩宝。 画中的猫儿瞪着牛铃般的大眼,以双脚站立的姿态,炫耀着异常圆润的身躯。猫儿把一隻前脚高高举起,如此动作与情态,不禁让人联想起貌似无邪且天真讨喜的日本招财猫(图5)。猫与人体都是丁雄泉画中经常出现的主角,花鸟更从未在他的后期作品中缺席(图4)。这幅画裡所描绘的猫,让人得以窥见丁雄泉早期画作的难得样貌。对于笔下描绘的人物、动物与花鸟,丁雄泉曾写道:「画个人,然后把人变成一条龙。画了条龙,又将龙变成了虎。画了隻虎,再将老虎变成鱼。画了隻鱼,再将鱼儿变成鸟,那鸟最后又变回了人……画不厌短,其转换瞬息万变。八千哩长的作品,远不及那仅三呎长的作品。」这段从丁雄泉笔记中所节录出的文字,不仅捕捉了他对于动物主题的热爱,更展现了创作者对于创作形式的坚持与认知。对丁雄泉而言,动物也好,女体也罢,这些人与兽到头来不过都是创作者抽象表现的工具与符码,更具有互换的共通性。物体的描摹顺其自然,因此经常无以名之。对于这一点,丁雄泉也曾写道:「欲知游鱼,得先亲近河水,想闻鸟鸣,怎能不入高山。一个艺术家的本质,往往能透过其作品一览无遗。」眼前的《红》这幅画,恰好辉映着创作者的主张,其活泼、热情与魅力,透过彩笔于画布上缭绕迴旋。丁雄泉一生追逐声色毫无懈怠,这幅作品让人在回望历史之馀,也能乘兴遥游于创作者丰沛的创作活力与激昂的生命热情。《红》无疑是丁雄泉早期创作中别具实验魅力的代表作,更是日后激发他狂狷瑰丽风格的创艺先驱。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艺术 (日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