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顧福生於1935年出生在上海,最早在國畫大師黃君璧門下學習水墨與設色技法,而後卻因喜歡抽象風格多過傳統山水畫,遂改從朱德群研習。身為五月畫會的重要一員,顧福生的畫作《脹》被選為中國地區抽象風格之代表,參與1961年的巴西聖保羅國際現代美展。同年他也移居巴黎,進入大茅屋藝術學院進修。
1963年,顧福生在紐約落腳並開始了他藝術生涯中最革命性的時期。他從運動員與舞者們身上擷取靈感,創造出他的代表風格──深具動感的拉長人物形體。藉由結合東方技法與西方現代語彙,他得以釋放內在強大的創作能量。台灣知名詩人余光中曾如此評價:「於平靜的表情下, 潛動著內在生活的衝突與失望。」 (《文星》1961年44期)
顧福生擅長捕捉大動態下,人物肌肉線條的稜角和圓滑,故筆下的人物常以無頭部或無臉部細節的形象出現。在《日落下的舞者》(Lot 382)中,圍成一圓弧的動態與平和構圖令人想起馬諦斯1909年的作品《舞蹈》。值得一提的是,顧福生在處理抽象背景的同時,亦用精湛的鐵線篆技法勾勒出人體輪廓。另一幅畫作《奔跑的人》(Lot 384)則是在充滿能量的鮮紅與藍前,擺置上極簡卻大膽鮮明的主角,向德庫寧藝術中那深具曲線美、靜態美與霸氣的女性裸體致敬。《穿紅衣的女人與藍色背景》(Lot 385)以及《水與蘆葦女孩》(Lot 383)各自描繪著一個陷入憂鬱泥沼的女孩。其中《水與蘆葦女孩》是顧福生在1974年移居舊金山後所作,以超現實質感營造出一種夢境般的特殊氛圍。顧福生將融合東方感知與西方現代哲思,並進而結合自身的動能具象繪畫語彙視為一輩子無窮盡的探究,而這四幅作品就是絕佳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