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余友涵
咸若古亭
油彩 畫布
180 × 223 cm. (70 7/8 × 87 3/4 in.)
2002 年作
簽名:2002.1 余友涵(右下)
出版
2004 年《沂蒙山風景》香格納畫廊出版 上海 中國 (圖版,第31頁)
展覽
2004年11月-12月「沂蒙山風景-余友涵的繪畫個展」香格納H空間 上海 中國

拍品專文

“绍兴大禹陵,咸若亭,咸若词出尚书意为,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 --余友涵 《咸若古亭》 余友涵2000年後的創作回歸至藝術的本質,以生活中的點滴為靈感,通過繪畫表現真、善、美。於沂蒙山風景系列作品中,尺幅最大的《咸若古亭》展現的是傳統古建築與自然生態環境所營造出和諧靜謐的氛圍,承傳了余友涵于70至80年代早期創作的靜物與風景寫生畫所追求的“雅”。藝術家深受東西方哲學影響,曾道“雅”是與人的高尚精神及其心之所向一致,個中散發的孤獨寂靜總與樸素相連,故余友涵筆下的風景與建築皆素淨雅致。僅以寥寥數筆虛實相映、落筆粗重肯定的輪廓線就已勾勒出古亭與樹木的形態,體現出藝術家曾潛心摹寫吳昌碩的石鼓文並從中受到的影響與啟發。 余友涵曾謂中國傳統審美特點向來以人文情感為首,隨心所欲,而非刻板機械化地複製。作品的主題“鹹若”一詞,古指稱頌帝王之教化,“順其性,應其時,得其宜”寓含的哲理深刻,且題跋的形式更令這幅風景畫作流露著濃厚的人文情懷,是藝術家為大禹文化智慧折服之體現。余友涵更讚揚古人常講求畫作所體現的高雅格調,《咸若古亭》表達的美學觀念與中國古典園林所講求的“意境美”相互契合,藝術家通過繪畫園林自然和觀者進入高度的融合,再配以通過 詩詞歌賦的形式把境界昇華,最終使達到人、詩、畫相交融為一體。如此富有詩意的風景畫,與明四家之沈周與文征明 所合作的《溪山長卷》中呈現以剛柔並用的粗筆水墨所刻畫出掩映于樹林間的古亭相仿,二者皆典雅質樸,古意盎然,展現 出《園冶》中提到“景到隨機、因境而成、得景隨形” 此強調古建築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融的原則。(《園冶》明代造園家計成著 1631) 上海,這座有“東方巴黎”美譽的城市與海派文化,在近代所代表的東西方文化之融合,無論從建築設計、文學及藝術上皆有卓越的體現。早自余友涵年少時,便已在上海一位家境殷實的老派藝術家家中,翻閱到西方印象派畫冊,並對其日後的藝術創作風格有著深遠的影響。於1973至1985年間創作,以上海法租界老街道為題材的寫生作品,更是體現了藝術家對印象派風格的實踐。《咸若古亭》是藝術家把早年從西方印象派藝術的汲取的靈感,與個人藝術語彙相結合,從而創作出極具特色的當代藝術風景畫。其疏密有序的筆觸不僅流露出鄉間自由、樸實的氣息,且明快的色調讓人聯想到印象派藝術家把同以豐富多變的色彩以捕捉大自然間 的無限生趣。樹林間所呈現豐富的光影層次轉變,體現了余友涵對色彩及明暗對照法的嫺熟運用。前景這片以橙粉色塗抹的土地,更是賦予畫中風景生命,並向觀者傳達愉悅的視覺感官,令人沉浸于田園牧歌式的詩情畫意中。

更多來自 亞洲與西方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