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绍兴大禹陵,咸若亭,咸若词出尚书意为,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
--余友涵 《咸若古亭》
余友涵2000年后的创作回归至艺术的本质,以生活中的点滴为灵感,通过绘画表现真、善、美。于沂蒙山风景系列作品中,尺幅最大的《咸若古亭》展现的是传统古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所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氛围,承传了余友涵于70至80年代早期创作的静物与风景写生画所追求的“雅”。艺术家深受东西方哲学影响,曾道“雅”是与人的高尚精神及其心之所向一致,个中散发的孤独寂静总与朴素相连,故余友涵笔下的风景与建筑皆素净雅致。仅以寥寥数笔虚实相映、落笔粗重肯定的轮廓线就已勾勒出古亭与树木的形态,体现出艺术家曾潜心摹写吴昌硕的石鼓文并从中受到的影响与启发(图 1)。
余友涵曾谓中国传统审美特点向来以人文情感为首,随心所欲,而非刻板机械化地复制。作品的主题“咸若”一词,古指称颂帝王之教化,“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寓含的哲理深刻,且题跋的形式更令这幅风景画作流露着浓厚的人文情怀,是艺术家为大禹文化智慧折服之体现。余友涵更赞扬古人常讲求画作所体现的高雅格调,《咸若古亭》表达的美学观念与中国古典园林所讲求的“意境美”相互契合,艺术家通过绘画园林自然和观者进入高度的融合,再配以通过 诗词歌赋的形式把境界升华,最终使达到人、诗、画相交融为一体。如此富有诗意的风景画,与明四家之沈周与文征明 所合作的《溪山长卷》中呈现以刚柔并用的粗笔水墨所刻画出掩映于树林间的古亭相仿,二者皆典雅质朴,古意盎然,展现 出《园冶》中提到“景到随机、因境而成、得景随形” 此强调古建筑和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原则(图 2)。(《园冶》明代造园家计成着 1631)
上海,这座有“东方巴黎”美誉的城市与海派文化,在近代所代表的东西方文化之融合,无论从建筑设计、文学及艺术上皆有卓越的体现。早自余友涵年少时,便已在上海一位家境殷实的老派艺术家家中,翻阅到西方印象派画册,并对其日后的艺术创作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于1973至1985年间创作,以上海法租界老街道为题材的写生作品,更是体现了艺术家对印象派风格的实践。《咸若古亭》是艺术家把早年从西方印象派艺术的汲取的灵感,与个人艺术语汇相结合,从而创作出极具特色的当代艺术风景画。其疏密有序的笔触不仅流露出乡间自由、朴实的气息,且明快的色调让人联想到印象派艺术家把同以丰富多变的色彩以捕捉大自然间 的无限生趣(图3)。树林间所呈现丰富的光影层次转变,体现了余友涵对色彩及明暗对照法的娴熟运用。前景这片以橙粉色涂抹的土地,更是赋予画中风景生命,并向观者传达愉悦的视觉感官,令人沉浸于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