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傳統水墨以物入畫,以中國古代的文人氣質為依託,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而李津的繪畫與這種借物抒情的“ 清賞 ”和傳統文人畫以自我界定及孤高的表達背道而馳 ,他通過自嘲或反諷的形式,把個人思想釋放到貼近現實的表達語境,在看似媚俗且充滿肉欲的畫面裡,李津以凡夫皆有的世俗之心,反映人與物本質的形與神呈現生存的樂趣。
李津以古代文人墨客的方式,巧妙地把流行歌曲《 兩隻蝴蝶 》(Lot 134)的歌詞以題跋的形式,將詩 、書、畫三元素共構在如古代山水畫般的12米長幅卷軸中。歌曲發表當年風靡全國,並成為流行文化的代名詞,詞曲通俗易懂,契合李津作品一貫從貼近生活的大俗中,獨立出簡單的情趣與美感。穿插於畫面章節間的詩句,“ 柳葉兒我為您雙眉頻皺,藤葉兒我為你纏在心頭”、“竹葉兒空心自守,荷葉兒珠淚流”,是節選自明代萬歷朝興起於民間的時調小曲《 掛枝兒 》,這首出自馮夢龍的詞曲,甚為風行,所謂 “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 舉世傳頌,沁人心腑 ”(沈德 符《萬曆野獲 編 》 卷 25 ),藝術家將古代與現代兩部抒寫男女愛情生活的作品在《兩隻蝴蝶》中,跨越時間之藩籬,在長卷中相互交錯與對歌。
李津以隨性慵懶的筆觸,刻畫出自身在畫中閉目冥想的模樣,任其腦海的思緒如蒙太奇般隨著樂曲的節奏在畫面中鋪陳。畫家本人在作品中身兼數角,皆與身邊女伴 同樂。長卷中關於“ 欲 ” 的繁複表達,如同法國洛可哥藝術中,通過繪畫男女之風流韻事,和縱情享樂的生活,以表達一種精神上的追求及審美意趣。看似奢靡無度,實質是藝術家從貼近生活的大俗,轉換出 源於生活的情趣與美感。
古人所謂 “ 食色性也 ”,畫中人沉溺于由美食和女色堆疊而成的歡愉世界中,雖從表面意象看似是個人追求的私欲,但實質是一種自我精神探索的過程。在這個日新月異,到處充斥著無盡欲望的功利社會,反顯出藝術家自身的一種知足常樂,熱愛頌揚生活之淡然心境。雖無文人雅士般籍 “林泉高致” 以示鴻鵠壯志,但李津通過 “求近不求遠” 的直觀表達方式,使作品展現一種 具 “家常主義” 的日常感,經由此將屬於生活的樂趣與自得展露無遺。這種 “濃後淡之” 的悠然韻致,如老生常談,因此畫中所現是經過藝術家歲月蹉跎後所總結出的頓悟。在傳統的水墨媒介中,藝術家以附著於這個時代的語言,如此真實且觸手可及的表達方式,似乎對現代人來說更有共鳴。穿插在畫中油亮鮮活的美食,雖同與宋代文人畫常 “借形寄意” 的手法相似,但李津筆下所描繪如酒池肉林般的饕餮盛宴中,不僅展現出一種專屬與其個人化的意趣,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人生得意需勁歡,莫使老來空泛泛”,更是展現出人生在世、及時行樂的亙古真理。“俗到極處方成雅”,李津以其諧趣的藝術語彙,通過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當代水墨形式,邀觀者一同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