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趙無極
無題
顏料 水墨 絹布
約1952年作
款識:無極ZAO Pour Alice (右下)
來源
藝術家贈送予現藏家之家屬 法國 私人收藏

榮譽呈獻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趙無極的水彩及油彩的二元性 趙無極的水彩創作與其油彩是並駕齊驅地發展。在風格上,水彩創作與油彩同樣是齊足並馳。可是,趙無極的水彩/水墨創作與其油彩並沒有必然的從屬關係,反之趙氏一直有意識地通過遊走兩種媒材,發展其藝術的方向。 趙無極在抵達巴黎時已確定先拋開掌握得得心應手的水墨,吸收新的東西,雖說是與中國水墨分隔,可是他仍然緊密接觸水彩這種西方水性顏料,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以自然風景和靜物,到五十年代中期,發展線性的自然和城市風景(Lot 438及439),及後文字元號風格,以至六十年代全抽象階段,皆有水彩創作。趙無極的水彩創作一直持續,直至2000年代末。 雖然趙無極在抵達巴黎後固意避開中國水墨,但並不等同他完全脫離自己的文化根源。他潛藏於內在的中國的情懷在不同方面展現。六十年代,趙氏在房子內的院子盡頭,種了幾棵中國常見的樹:槭樹、樺樹,飯廳裡還有幾株檸檬、一棵從中國帶回來的草蘭,還有幾棵橘樹。每天早上,趙無極都會端詳它們的葉子,然後澆水。對他而言,園藝是中國人心目中的雅事,這讓他想起父親。誠如趙無極所言:「雖然巴黎對我成為一位藝術家有不能磨滅的影響,但我還是要說我逐漸重新發現中國,這塑造了我最深入的個性。我的近作中便隱藏者這一點。矛盾的是,我竟然在巴黎找到了自己的根源」。 法國藝評家馬歇索說趙無極的畫是「兩個獨特世界的融合」,是一個「巴黎的中國人,中國的中國人」。大部份人都視趙無極為華裔西方油畫家,而事實上趙無極的中國文化底蘊讓他成功貫穿中西方的美學,創作新穎的抽象繪畫。而這個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並不只是單向的,即東方藝術元素單向地流進西方油畫創作;事實上,趙無極同時把西方藝術的成份轉化至紙本創作。誠如趙無極自述:「每一個人都被一個傳統束縛著,但我卻有兩個」。趙氏一直在油畫和水墨二個傳統中游走。他把吸收了西方的調色構圖、空間佈置方面的成份,轉化至水彩,以至七十年代展開的水墨創作。同時,趙氏把其內在的中國古畫之優良筆法、透視性移植至油畫中。在這自由遊走的過程中,趙氏互換思考的角度,在平行的軌道上,研究和發展水彩/水墨和油彩創作。 這條水彩/水墨和油彩創作的並行之路,也可見於同代的藝術家吳冠中。自1974年,吳冠中回歸水墨創作,並且試圖建立新的價值觀。吳冠中借西方幾何抽象藝術的元素:點、線、面改革中國水墨(圖1及2)。而趙無極在則自五十年代,有意識地針對強化的中國水墨畫所欠缺的元素,把西方藝術中的顏色、構圖和佈置,投入在水性顏料創作中,建構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水彩作品。1950年代水彩作品偏小,六十年代開始出現尺幅較大的水彩創作,而《無題》(Lot 437)就是屬於大尺幅之創作。 這條水彩/水墨和油彩創作的並行之路,也可見於同代的藝術家吳冠中。自1974年,吳冠中回歸水墨創作,並且試圖建立新的價值觀。吳冠中借西方幾何抽象藝術的元素:點、線、面改革中國水墨(圖1及2)。而趙無極在則自五十年代,有意識地針對強化的中國水墨畫所欠缺的元素,把西方藝術中的顏色、構圖和佈置,投入在水性顏料創作中,建構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水彩作品。1950年代水彩作品偏小,1960年代開始出現尺幅較大的水彩創作,而《無題》(Lot 437)就是屬於大尺幅之創作。 著名華裔作家程抱一在2003年為趙無極水彩撰文時說:「其情韻令人念及明人之寫意,以至宋人之趣味也。」創作於1961年的《無題》,趙氏先以寶石綠色、粉彩綠色、靛藍色及淺棕色以從左至右橫掃,然後以剛烈快速的筆法,繪出一道又一道相互交織的黑色線條。他充分利用水墨層層堆疊的效果,再以蔚藍色、粉彩綠色在中央部份運筆,產生多層次感,增加肌理與綿密度,呈現俐落的節奏,正如趙無極表示:「我不是要填滿它,而是給它一個生命」。作品演繹出物象瞬息幻滅的氛圍,儼然再現,郭熙《早春圖》(圖3)中蒼緲雲霧間山石昂然而立之景,再造宋代磅礡山水。趙無極一方面延續了中國傳統筆墨之氣勢,另一方面以堆疊的色彩加強律動的節奏和視覺效果,建構富有中國傳統繪畫特色的水彩作品。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