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關良
德國風景

油彩 畫布
1957年作
來源
現藏者直接購自藝術家家屬
出版
1996年 《關良 1900-1986》大未來藝術有限公司 台北 台灣 (圖版,第65頁) 1997年《杭州藝專師生展——中國現代新派繪畫的搖籃》大未來畫廊 (圖版,第38頁) 2000年《關良:百年紀念展》大未來畫廊藝術有限公司 台北 台灣 (圖版,第21頁) 2007年《大未來 文化主體性的新東方美學》台北大未來畫廊藝術有限公司出版 台北 台灣 (圖版,第55頁) 2009年《關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上海 中國 (圖版,第64頁) 2010年《路‧不只在兩點之間》大未來林舍畫廊 台北 台灣 (圖版,第17頁) 2013年 《關良-海派百年代表畫家系列作品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上海 中國(圖版,第61頁) 2014年《同文之變》大未來林舍畫廊 台北 台灣(圖版,第59頁)
展覽
1996年3月16日-4月2日「關良 1900-1986」大未來畫廊 台北 台灣 1997年5月17日-6月10日「杭州藝專師生展:中國現代新派繪畫的搖籃」大未來畫廊台北 台灣 2000年4月19日-5月14日「關良:百年紀念展」大未來畫廊 台北 台灣 2004年「關良個展」大未來畫廊 台北 台灣 2006年「舞墨醉戲——林風眠‧關良‧吳大羽聯展」大未來畫廊 台北 台灣 2006年「大未來林舍畫廊 北京開幕展」大未來畫廊 北京 中國 2010年12月18日-1月30日「路‧不只在兩點之間」大未來林舍畫廊 台北 台灣 2013年11月16日-12月1日「同文之變II —無終始的越界之境」大未來林舍畫廊 台北 台灣

榮譽呈獻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關良以西畫作軀殼,國畫作靈魂,以西畫單純明快堅實濃郁的技巧,來表達國畫恬靜、灑脫、淡雅、超逸的的神韻,企圖創作一種時代的、前進的、發揚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繪畫,他的目的在創作。」- 郭沫若這席話,出自一位二十世紀初中國最著名的文人郭沫若,卻也精準捕捉關良1957 年油畫《德國風景》(Lot 15) 的藝術精髓。關良與郭沫若為莫逆之交,並在他的努力下放下畫筆從軍,參與國民軍政府北伐。隨著中國近現代歷史洪流的演進,關良在二十至四十年代末皆身處顛沛流離中,其藝術卻也在這時期蓬勃發展,曾先後執教於等武昌、廣州、杭州等多所中國知名藝術專科學校。在這近三十年間,關良除了開始研究中國戲劇人物與水墨畫,最熟悉的油畫創作也在一層層蛻變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鮮明風格。 關良油畫的發展軌跡 關良於1922 年自東京太平洋美術學校畢業,主修西洋繪畫,接受扎實的學院派訓練。也是在這一時期,他開始接觸完整的西方藝術,自文藝復興、印象派到現代藝術,使他在這段期間以西方理論為藝術基底,風景畫帶有些微印象派語彙,作於1950 年的《頤和園》以柔和卻層次豐富的色調將戶外風景化為一瞬;畫中萬壽山上之佛香閣形貌逼真、內在結構穩定嚴謹,同時展現後印象派重視物質具體性的傳統( 圖1)。而其這時期的人物與靜物畫,很明顯帶有野獸派絢麗大膽的色彩、粗獷筆觸及完全平面化的空間表現,《仕女》( 圖2)就是相當典型的例子。關良甚至也曾用幾何形狀構成切割靜物畫,探索納比派那不甚真實、帶有象徵意味且以中間色調狀為主軸的畫面風格( 圖3) 。三十年代初關良尚在武昌藝專任教時,其當時的同事倪貽德曾如此回憶:「我們研究這些西方藝術家的作品,並不想直接模仿他們,模仿根本就失去了藝術創新的意味。吸收他們的專長,增加自己創作的力量,才是對的。」在多方探索西方藝術的過程中,觀者會發現關良的藝術仍舊保有深厚的中國藝術底蘊,這點在其習慣用黑色輪廓線勾勒人體與物件外型的手法尤其明顯。從輕重緩急恰到好處、一氣呵成的黑色筆鋒中,可見中國繪畫在元朝以後著重墨色與用筆產生的筆墨美感。 中學為底 西學為用 關良一直將油畫中的中國意味作為一生的追求與執念。他認為要在西洋畫材上展現中國意味,不僅僅只是採用中國技法與題材,更必須追求造型與精神性。因此他油畫中的中國韻致從單純的筆墨變化,逐漸演變到五、六十年代完整體現水墨畫的意境與況味。《德國風景》是這時期相當具代表性的作品,樹幹與枝葉疏疏落落地矗立在筆直的建築物前,畫面中央用深色簡單地勾勒出人形,簡約輪廓線不僅帶出近景、中景與遠景間的節奏感,更反映中國山水畫疏密調和、陰陽相生的開闊氛圍。魏晉南北朝後,道家「五色令人盲」的思維加上禪宗的簡約,讓中國繪畫走上更簡化之筆觸與墨色一途。《德國風景》中關良將整體色彩調和了大量的白,湛藍天空顯得更清澈、綠黃相間的新芽更粉嫩,淡色創造出一種柔和溫煦的氛圍。就建築物表面而論,獨立塊面上沒有戲劇化的光影變化,色彩層遞顯得精微細膩,產生一種平面卻寧靜的質感,與歐洲現代藝術中之風景畫截然不同( 圖4)。1957 年,關良同李可染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往東德參與中國展覽會的開幕式,並在官方的安排下於東德各地遊歷寫生。關良自日本學生時期就渴望能親覽西方藝術大師之作,而歐洲獨特的地理環境與人文風情皆給了藝術家許多震撼與靈感,並創作了許多以色彩明快清亮、以德國風景為主題的油畫。主題的改變並未影響藝術家畫筆下自然流露的內在質感,關良描述自身的油畫創作:「我在油畫技巧方面,比較注重發揮民族畫風上流暢的特色,在用色上比較稀薄……調色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德國的風景,帶給他的不是劇烈的風格震盪,而是多一種詮釋含蓄內斂的選擇,是另一個發揮中國藝術精神的途徑。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