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日本藝術家田中敦子以其完成於1956年的作品《電氣服》享譽國際,它是一件可以穿戴的雕塑品,由霓虹光管和彩色燈泡所組成。當作品成為一件洋裝時,隨即展現出其裝置藝術的本質,故可被視為一種表演行為。一明一滅、閃色多彩的繽紛光線在照亮了周遭環境氛圍的同時,更深深吸引著觀者目光。田中敦子創作的靈感來自於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日本戰後面臨的挑戰與改變。《電氣服》的革命性不僅替田中敦子曾參與的「具體畫派」做了最佳演繹,也預兆著她隨後的藝術發展脈絡。
編號第78與79號兩件拍品皆名為《作品》,分別完成於1975以及1980年,是田中敦子非常具代表性的創作,由佈滿複雜網絡、線條與圓弧的視覺語彙所構成。此獨樹一格的視覺語言即是由《電氣服》之概念的延伸。兩件《作品》的抽象表現在形式風格上極為相似,卻又具有各自的特色,皆在白色的背景上,交織著最基本的重複性元素――五彩的線與圓。在日本藝術與設計的歷史上,符號與主題的重複一直有著長遠的傳統,在和服以及日本摺紙藝術上都可以發現如此樣式化的布局( 圖1)。
雖然這兩件作品皆是田中敦子在離開具體畫派後所做,仍可從它們之畫面上感受到這個日本前衛藝術運動的實驗精神與能量。藝術家試圖用色彩繽紛的不規則圓型填滿畫布,與《電氣服》上的彩色燈泡有一曲同工之妙。田中敦子的作品總有種隨興的旨趣,反映出其對實驗性藝術的興趣。對線條的絕佳掌握也是兩件作品的另一個共通特色,以作為形式與色彩的連結,也隱喻一個社會與人群間的橋樑。值得注意的是,線條與《電氣服》背後的創作哲思產生共鳴,上百個串聯在一起的燈泡產生一種無形的強大力量,將整件作品以電線網路的型態呈現。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它們是日本大都會在七十與八十年代所經歷之科技變革之縮影,如同一個小型的大阪區道頓堀――一個充滿活力與繁華的城市,亦是田中敦子的出生地( 圖2)。
田中敦子特別選取家中唾手可得的乙烯基顏料和瓷漆作為創作媒材,作為對壓克力顏料與油彩等主流的反動,並利用它們遠超越油彩的滑順光亮特性,在畫布上創造一個平均且勻稱的意象。媒材特殊的光澤感像替畫面上了一層亮光膜,以利導入光的反射,進而產生五彩繽紛的色相。觀者從田中敦子的作品中,可發現動能態勢、顏色與節奏的交互作用。乙烯基顏料和瓷漆層層相疊,杜絕透明效果的同時,形成一個直達觀者視網膜的連結。相互纏繞的圓型與線條似乎隨著畫布向前移動,直截了當的向觀者襲來。除此之外,田中敦子在將其先前之立體雕塑化為二維平面繪畫的過程中,完美體現畢生所追求的範疇――一個抽象空間中的實體存在。乙烯基顏料和瓷漆的物質性,成功建構了平面圖像中的一個突出空間,並再次強調色彩調和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