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丁慕齊先生私人珍藏
丁慕齊(1927- 1987)學生時代就表現出秉異的天賦。他13歲進入大學,並獲得學士學位;18歲取得碩士學位; 20歲獲得印度政府獎學金,於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掌握了流利的漢語。
1947年,與其他11位印度同學抵京後,丁慕齊參加了諸多由印度大使館組織的活動,與中國知名知識分子、政治家、科學家、作家和藝術家交流,其中一次是在齊白石的家和畫室。這之後他多次拜訪齊白石,並和參與交流的多位畫家談論藝術。在他21歲生日的時候,獲贈多件齊白石及朋友的畫作,包括齊白石《喜上眉梢》(編號1639),啟功《竹石圖》(編號1638),還有葉淺予為其所作的21歲漫畫像(參考圖片1),以及一件齊白石學生張毓藻的作品。1950年返回印度,在之後35年印度國內工作生涯中,這些畫作一直伴其左右(參考圖片2)。1950年,丁慕齊被任命為印度外交部中國事務專家;1956年進入新成立的印度邊防管理服務局,他餘下的職業生涯主要在印度東北部的邊境地區度過。1977年,他出任特裡普拉邦政務司司長,之後出任位於新德里的內政部副部長一職,負責印度東北部聯邦職責的協調工作,於1985年在該位上退休。
儘管丁慕齊的職業身份已由中國問題專家轉為東北印度專家,但他仍時常被外交部門召回,以協助解決中印問題。1960年,他返回北京三個月,出任印度代表團顧問,參加中印邊界會談。1966年,印度政府考慮重新開放因1962年衝突而關閉的大使館,丁氏被派駐北京,負責重新開放印度駐華使館,並協助政府全面恢復中印外交關係,但是此次任命最終未能成行。此外,丁慕齊還是位嚴肅的學者。他出版過5本著作並在大量學術期刊發表文章討論印度東北部的發展和邊境問題。1969-1970年,他撰寫的第二本書《邊疆》獲得牛津大學的研究獎,1981年獲得印度最高學術榮譽——尼赫魯獎。
QI GONG (1912-2005)
啟功 竹石圖 水墨紙本 鏡框 一九四九年作
細節
啟功 竹石圖 水墨紙本 鏡框 一九四九年作
題識:
己丑(1949)冬日,簡靖堂燈下作,贈丁慕齊先生。啟功。
鈐印:啟功之印
題識:
己丑(1949)冬日,簡靖堂燈下作,贈丁慕齊先生。啟功。
鈐印:啟功之印
榮譽呈獻
Ben Ko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