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 Chagall (1887-1985)
This Lot has been sourced from overseas. When au… 显示更多 欧洲私人珍藏
马克• 夏卡尔 (1887-1985)

恋人与调色盘

细节
马克• 夏卡尔 (1887-1985)
恋人与调色盘
签名及日期:Marc Chagall ( 右下);1959 ( 左下)
水粉 水彩 墨水笔 印度墨水 淡水彩 纸本
62.5 × 48.3 cm. (24 5⁄8 × 19 in.)
1959 年作
来源
1976年6月2日,凡尔赛乔治•布拉切,拍品编号136
歌德堡 肯尼斯 埃布尔格画廊
私人收藏(1976年10月购自上述收藏)
2010年2月3日,伦敦佳士得,拍品编号253
现藏家购自上述拍卖
注意事项
This Lot has been sourced from overseas. When auctioned, such property will remain under “bond” with the applicable import customs duties and taxes being deferred unless and until the property is brought into free circulation in the PRC. Prospective buyers are reminded that after paying for such lots in full and cleared funds, if they wish to import the lots into the PRC, they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and will have to pay the applicable import customs duties and taxes. The rates of import customs duty and tax are based on the value of the goods and the relevant customs regul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in force at the time of import.

拍品专文

附马克• 夏卡尔委员会发出的照片证书

作为二十世纪最为多产且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马 克· 夏卡尔凭借其与众不同的艺术洞察力和特有风格, 创造具有诗情画意、如同梦境般的画作,充盈着爱、回 忆、怀旧和幻想等主题。画家出生并成长于俄罗斯的一个乡镇维切布斯克,24岁时,他第一次来到巴黎,这个
旅程对当时年轻的夏卡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结识了诸多先锋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创作风格由此转变。终其一生,夏卡尔画作的主要灵感均源于他的俄罗斯及犹太背景,为其个人艺术风格打上鲜明烙印使得其作品傲然独立于同时期其他画家的作品。

《恋人与调色盘》作于1959年,大胆描绘了一个男人和一个裸体女人的形象, 二人站在深蓝的天幕下,面朝画架, 画架上描绘着皎洁的月牙和粗粗勾勒的花朵轮廓。沉浸在热恋中的这对情侣极有可能正是画家及其妻子瓦伦蒂娜的写照。该画结合爱情与绘画为主题, 正是夏卡尔创作主旨的缩 影, 画面如诗如 画,洋溢着浪漫柔情。

爱情是夏卡尔画作亘久的主题之一,《人与调色盘》便是这点的有力佐证。夏卡尔坚信「爱中自有艺术的真谛:我的技法,我的信仰皆由此而来……描绘爱之外的事物纯属浪精力、糟践方法、虚度人生和光阴。无论我们是否羞于提及「爱」这个太为人熟知的字眼,没有爱的艺术—— 那种无感情而只注重造型的艺术—— 会开启错误的大门。」(夏卡尔,摘自J. Baal -Teshuva编「Chagall: A Retrospective」展览目录, 纽约,1995年,第179页) 画家创造《恋人与调色盘》时,正和他的第二任妻子, 绰号为「瓦瓦」的瓦伦蒂娜· 布罗茨基沉浸于幸福的爱情之中。1944年,画家因二战而逃亡到美国, 期间他深爱的第一任妻子贝拉· 罗森费尔德因细菌感染不幸辞世,夏卡尔在痛苦和绝望中煎熬了数月,后遇到了维吉尼亚· 麦克尼尔, 并与其共度了七年时间,但他们的关系在1952年戛然而止。后来夏卡尔遇到了瓦瓦,二人在认识短短数月后便迅速成婚,这段新感情让夏卡尔在有生之年得到了他一直渴求的稳定生活和美满幸福。二人居住在法国南部充满田园风情的山间小城旺斯在那儿,夏卡尔的艺术生涯重焕新生。

夏卡尔于1959年作了《恋人与调色盘》,其时他被誉为世上最伟大的在世画家之一,声名远播海外,饱享盛誉,全球各大博物馆均曾推出其作品的大型展览。1959年,巴黎罗浮宫博物馆内的装饰艺术馆举行了夏卡尔的作品回顾展。夏卡尔被公认为上世纪伟大的绘画大师之一,其作品经久不衰,至今仍令观者痴迷赞叹,深受启发。

更多来自 亚洲与西方二十世纪当代艺术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