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榮譽呈獻

Marcello Kwan
Marcello Kwan

拍品專文

1958年,草間彌生抵達紐約,其系列畫作「無限的網」中的波點和網狀圖案令她迅速成名。當時草間跟藝術家如約瑟夫‧康奈爾和唐納德‧賈德成為密友,她的奇異言行就因而更為人所知。1961年後,藝術家開始使用不同的媒介,嘗試表達「無限」的概念。

草間的作品中充滿的自傳氣息和超現實迷幻畫風,均源自其童年經歷。藝術家童年時開始有嚴重的幻覺,令她飽受折磨。後來,她用繪畫再現這些幻象,讓人得以窺見她眼中看到的世界何其怪誕玄妙。草間曾回想這段童年記憶,說道:「小時候,有一天我在田野裡走著,忽然高山上方的天空開始發亮,我清楚看到自己想畫的圖像在天空出現。我也看到自己畫過的紫羅蘭不斷湧現,覆蓋門窗甚至是自己的身體。自那時起,我便學會自我封閉,馬上把浮現的想法轉移到畫布上。這是只有精神病患者才能體驗的幻覺。」

六十年代末是草間彌生的過渡時期。當時,她正承受因「過度曝光的過度曝光」而來的巨大壓力,健康變得反覆不穩。她亦在此時開始集中於其他興趣之上。《無題》(Lot 165)裡的女子戴著項鍊和珍珠耳環,這些時裝元素可能源自她當時在紐約的時裝店。《無題》用麥克筆在畫布上繪畫,構圖有著立體派的空間感和深度感,營造出十足的視覺光學錯視感,令人想到畢加索的人像畫。

1977年,草間彌生返回日本;八十年代後期的畫作大多讚美自己從小生長的家鄉。草間的家族經營種子批發生意,她小時候常常在收集種子的採種場繪畫。草間彌生對南瓜情有獨鍾,源自小時候的一次經歷,有個生長在攀藤上的南瓜像動畫角色一樣跟她說話,自此她便覺得南瓜「柔軟可親,觸手生溫,色彩形狀悅人眼目」,「體現一種生存的喜悅」。南瓜貼地而生,厚重豐碩,結合藝術家招牌的黑色波點,魅力倍增,成為草間彌生其中一種最珍視的標誌主題。同樣有著感覺強烈的黑色背景,《南瓜》(Lot 163)的黃色點點令人昏昏欲睡,《南瓜》(Lot 168)的波點則被塗成富有對比的白色。兩幅同名作品都仿佛掛滿了無數閃閃生光的波點,結構近似晶體,帶著幻覺般的氣勢。

草間彌生被無限的概念深深吸引,把宇宙的恆星都化作波點。她曾說:「一個波點有著太陽和月亮的形狀。太陽是整個世界的能量之源,供給生命的一切所需;月亮則清冷平靜,圓渾柔和,多彩多姿,無知無覺,神秘莫測。波點成為運動…波點就是通往無限之途。」《水色的網》(Lot 164)構圖嚴謹,用鮮艷的紅色、綠色和藍色,描繪了交錯的幾何形狀,令人想起海底世界的水生生物。《大河》(Lot 167),細小的黑點浮動在朝氣勃勃的黃色背景上,就像顯微鏡下的有機生物。藝術家筆下的波點就像流水,隨意流動,極其直觀即興。這些波點和網紋超凡出色,充份表現一種強烈的生命意識,呼應墨家思想對大自然的欽佩和敬畏。這兩件作品畫面描繪之深,催眠般詩意之濃烈,喚起一個深不可測的超然空間,邀請觀眾走進宇宙的無邊浩瀚,以至細胞或原子的無盡渺小。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