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作品《廢墟》(拍品編號 573) 為葡萄牙駐港領事所藏,他於1953至1959年任領事一職,在1957年獲呂壽琨親贈此作。為慶祝葡萄牙國慶日,呂氏共贈12幅描繪歷史片段的墨彩作品,以感謝澳門政府為維護中葡友好和睦關係所作出的貢獻,《廢墟》正是其一。
1949年,呂壽琨遷至香港,並任油麻地小輪公司職員,自此開啟了其繪畫生涯。呂氏雖接受文人的單色水墨畫及工筆畫訓練,但他認為藝術家應從枯燥刻板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呂壽琨的早期作品受傳統繪畫風格影響,被獲評「既自然又浪漫。」然而在50年代初期,呂氏意識到若要實現中國畫的徹底突破,便需向當時正嶄露頭角的西方繪畫學習。50年代中期,他學習印象主義,勇於鑽研馬締斯、畢卡索、克利、康丁斯基、約翰‧派博、格雷厄姆‧薩瑟蘭等人之畫作。同時,超現實主義畫家為呂氏展現了現實中的各異面貌,呂氏亦學而習之,但真正引領呂氏進入現代藝術領域的藝術家是約瑟夫·透納 (1775-1851)。透納利用轉瞬即逝的光線,捕捉自然界極具動感和為之生動的瞬間,其筆下所描繪的自然富有韻律感,令呂氏十分着迷。於是,他在探索傳統中國媒材的表現質感時,新的方式臨摹透納的名作《大風雪》,標誌着呂氏的藝術創作已樹立新風格。在《廢墟》中,呂氏採用了他未曾嘗試的新形式、色彩、空間。他的創作技法雖仍遵從傳統,然而他的筆觸卻變得更灑脫。藝術家反復大片濃墨,置一切於淡淡的灰色光暈下,營造了靜謐的抒情及冥想氛圍,創造出光與氣的視覺詩歌。
1949年,呂壽琨遷至香港,並任油麻地小輪公司職員,自此開啟了其繪畫生涯。呂氏雖接受文人的單色水墨畫及工筆畫訓練,但他認為藝術家應從枯燥刻板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呂壽琨的早期作品受傳統繪畫風格影響,被獲評「既自然又浪漫。」然而在50年代初期,呂氏意識到若要實現中國畫的徹底突破,便需向當時正嶄露頭角的西方繪畫學習。50年代中期,他學習印象主義,勇於鑽研馬締斯、畢卡索、克利、康丁斯基、約翰‧派博、格雷厄姆‧薩瑟蘭等人之畫作。同時,超現實主義畫家為呂氏展現了現實中的各異面貌,呂氏亦學而習之,但真正引領呂氏進入現代藝術領域的藝術家是約瑟夫·透納 (1775-1851)。透納利用轉瞬即逝的光線,捕捉自然界極具動感和為之生動的瞬間,其筆下所描繪的自然富有韻律感,令呂氏十分着迷。於是,他在探索傳統中國媒材的表現質感時,新的方式臨摹透納的名作《大風雪》,標誌着呂氏的藝術創作已樹立新風格。在《廢墟》中,呂氏採用了他未曾嘗試的新形式、色彩、空間。他的創作技法雖仍遵從傳統,然而他的筆觸卻變得更灑脫。藝術家反復大片濃墨,置一切於淡淡的灰色光暈下,營造了靜謐的抒情及冥想氛圍,創造出光與氣的視覺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