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作品收錄在穆倫斯.葛尼資料庫
《小丑樂手》由法國藝術家貝爾納·布菲於1966年創作,當時的布菲已經在巴黎取得非常傑出的藝術成就。布菲多產的職業生涯橫跨二十世紀重要時期。藝術家在1943 年開始於巴黎學習, 並在1947 年以19 歲之齡舉行首次個展。由1950 年代初開始,布菲便得到法國上下一致的好評, 並於1955 年獲《藝術鑒賞雜誌》(Connaissance des Arts) 選為法國最偉大的戰後藝術家之一。其創作以具象作品為主,以與眾不同的鮮明風格描繪極具代表性的人與物;作品充滿極具張力的黑色線條以及平鋪的大膽用色。1971年他獲頒發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更在1974年被選入法蘭西藝術院。
《小丑樂手》中的主角亦悲亦喜。穿著小丑服飾的樂手以落寞的眼神凝視觀眾,與其鮮豔熱烈的服裝顯得格格不入,他臉上誇張的妝容亦與沮喪的表情形成對比。作品中樂手及戲劇服裝等元素, 是二十世紀初一眾前衛藝術家共同關注的主題。小丑、雜技演員和樂手作為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頻頻出現在畢卡索、夏卡爾及魯奧等大師的作品中。布菲常以馬戲團演員代表另一個自我,細訴他被邊緣化的艱辛職業生涯。他的作品迷人又充滿引人入勝的魔力,往往把觀眾帶入他所建構的虛幻世界。在《小丑樂手》中,布菲以其鮮明的個人風格表現「小丑」這個主題,粗黑的線條勾勒連同平面色塊更將畫中氣氛推向高潮。
畫家在1955 年首次創作馬戲團系列作品。看似輕鬆有趣的題材,卻在勾畫小丑和雜技演員時運用了暗啞的色調, 並輔以與本作品中的小丑相仿的憂鬱表情。對比起外向滑稽的外表, 布菲描繪了小丑脆弱內斂的內心世界。歡快的戲劇面具掉落,露出的是人性的複雜與悲哀。
布菲的作品常被歸類於存在主義,表達歐洲戰後社會的迷失。他的小丑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焦慮和創傷。
同世紀後期, 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在其最具代表性的「面具」系列中也運用相似手法體現人物外形與內在的反差。曾氏自1994 年開始創作此系列作品, 畫中人物扭曲的面部被空洞且茫然的面具遮蔽, 表達了藝術家面對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社會巨變而倍感孤獨與疏離的心情。
《小丑樂手》的特別之處亦在於附在作品上的一張同樣尺寸的紙箋,上有藝術家以蠟筆書寫的題詞:「小丑樂手,『偉大』的音樂就是他。」由此可見,《小丑樂手》展示的不僅是藝術家職業生涯中一個極為關鍵的主題, 亦是布菲獨特風格與形式的集中體現。
《小丑樂手》由法國藝術家貝爾納·布菲於1966年創作,當時的布菲已經在巴黎取得非常傑出的藝術成就。布菲多產的職業生涯橫跨二十世紀重要時期。藝術家在1943 年開始於巴黎學習, 並在1947 年以19 歲之齡舉行首次個展。由1950 年代初開始,布菲便得到法國上下一致的好評, 並於1955 年獲《藝術鑒賞雜誌》(Connaissance des Arts) 選為法國最偉大的戰後藝術家之一。其創作以具象作品為主,以與眾不同的鮮明風格描繪極具代表性的人與物;作品充滿極具張力的黑色線條以及平鋪的大膽用色。1971年他獲頒發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更在1974年被選入法蘭西藝術院。
《小丑樂手》中的主角亦悲亦喜。穿著小丑服飾的樂手以落寞的眼神凝視觀眾,與其鮮豔熱烈的服裝顯得格格不入,他臉上誇張的妝容亦與沮喪的表情形成對比。作品中樂手及戲劇服裝等元素, 是二十世紀初一眾前衛藝術家共同關注的主題。小丑、雜技演員和樂手作為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頻頻出現在畢卡索、夏卡爾及魯奧等大師的作品中。布菲常以馬戲團演員代表另一個自我,細訴他被邊緣化的艱辛職業生涯。他的作品迷人又充滿引人入勝的魔力,往往把觀眾帶入他所建構的虛幻世界。在《小丑樂手》中,布菲以其鮮明的個人風格表現「小丑」這個主題,粗黑的線條勾勒連同平面色塊更將畫中氣氛推向高潮。
畫家在1955 年首次創作馬戲團系列作品。看似輕鬆有趣的題材,卻在勾畫小丑和雜技演員時運用了暗啞的色調, 並輔以與本作品中的小丑相仿的憂鬱表情。對比起外向滑稽的外表, 布菲描繪了小丑脆弱內斂的內心世界。歡快的戲劇面具掉落,露出的是人性的複雜與悲哀。
布菲的作品常被歸類於存在主義,表達歐洲戰後社會的迷失。他的小丑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焦慮和創傷。
同世紀後期, 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在其最具代表性的「面具」系列中也運用相似手法體現人物外形與內在的反差。曾氏自1994 年開始創作此系列作品, 畫中人物扭曲的面部被空洞且茫然的面具遮蔽, 表達了藝術家面對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社會巨變而倍感孤獨與疏離的心情。
《小丑樂手》的特別之處亦在於附在作品上的一張同樣尺寸的紙箋,上有藝術家以蠟筆書寫的題詞:「小丑樂手,『偉大』的音樂就是他。」由此可見,《小丑樂手》展示的不僅是藝術家職業生涯中一個極為關鍵的主題, 亦是布菲獨特風格與形式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