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前衛藝術為美感帶來革命性的新觀點,同時表現了人類存在的意義。」1 — 嶋本昭三
創作於1951年的《作品》(拍品編號 538)出自日本戰後藝術家嶋本昭三(1928-2013)首個突破性的實驗「洞孔系列」。作品乃於「具體藝術協會」(1954-1972)成立之前創作的,是「洞孔系列」中極為罕見的畫布作品。
前衛的嶋本昭三反其道而行,放棄前人定下的理論,發掘未知的美感,創立自己的準則。膠水黏貼的報紙上偶發出現的撕破痕跡啟發了嶋本探索「洞孔系列」。
《作品》中不規則的洞孔和撕裂與不同角度的光線產生複雜的互動,牆上陰影和光面彷彿形成了一條發光的視覺通道,從洞孔穿過牆面。嶋本通過破毀二維畫面開啟了畫面成為雕塑的可能性。黑色畫面上不完美的紋路和肌理提出了破毀與美感之間看似矛盾的關係,也是傳統日本文化中所提出的侘寂美學。嶋本對畫布的探索模糊了創作與破毀之間的界線。
畫布中的破損是畫筆沒法做到的效果。五十年代「洞孔系列」(圖1)中的破毀延伸至「撞擊玻璃瓶」藝術表演,共同提出了破壞、損毀也是一種美。這與日本傳統侘寂美學如出一徹(圖2)。「侘」(Wabi)與「寂」(Sabi)本為兩種概念,後人把兩者合而為一代表寧靜、簡單、樸拙及純粹的自然美,也是不完美的美學概念。萬物不會永遠處於蓬勃的狀態,而是一個周而復始的交替,既然認識了華麗的美,也要理解枯萎寂靜也是一種美。日本傳統侘寂美學、或是中國莊子提出的拙樸的追求,與1960年代義大利「貧窮藝術」、美國波普藝術家沃荷提出「所有東西也很美」的概念遙呼相應,但卻從幾個世紀前植根在亞洲人的文化思維中。嶋本昭三的作品展現了物料本身最自然的美感,不追逐華麗修飾,與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總結現代藝術「忠於物料」及「創作過程」的哲學, 「作品的美感來自物料本身及創作的過程」2。
《作品》是嶋本昭三藝術的重要里程碑。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收藏「洞孔系列」中1954年的紙上作品。嶋本從《作品》發現混沌和暴力中的美感, 他進一步在其「撞擊玻璃瓶」藝術表演延伸這極具開拓性的概念。
1 2014年「第五混沌」《嶋本昭三 東西之間 生命 藝術的內涵》Gabriella Dalesio編作品 editioni Morra Napel 義大利 (第115頁)。
2 1997年「從亞洲傳統至現代表達:1945-1970年美藉華裔抽象藝術」Jeffrey Wechsler《從亞洲傳統至現代表達:1945-1970年美藉華裔抽象藝術》Harry N. Abrams編 紐約 (第78頁)
創作於1951年的《作品》(拍品編號 538)出自日本戰後藝術家嶋本昭三(1928-2013)首個突破性的實驗「洞孔系列」。作品乃於「具體藝術協會」(1954-1972)成立之前創作的,是「洞孔系列」中極為罕見的畫布作品。
前衛的嶋本昭三反其道而行,放棄前人定下的理論,發掘未知的美感,創立自己的準則。膠水黏貼的報紙上偶發出現的撕破痕跡啟發了嶋本探索「洞孔系列」。
《作品》中不規則的洞孔和撕裂與不同角度的光線產生複雜的互動,牆上陰影和光面彷彿形成了一條發光的視覺通道,從洞孔穿過牆面。嶋本通過破毀二維畫面開啟了畫面成為雕塑的可能性。黑色畫面上不完美的紋路和肌理提出了破毀與美感之間看似矛盾的關係,也是傳統日本文化中所提出的侘寂美學。嶋本對畫布的探索模糊了創作與破毀之間的界線。
畫布中的破損是畫筆沒法做到的效果。五十年代「洞孔系列」(圖1)中的破毀延伸至「撞擊玻璃瓶」藝術表演,共同提出了破壞、損毀也是一種美。這與日本傳統侘寂美學如出一徹(圖2)。「侘」(Wabi)與「寂」(Sabi)本為兩種概念,後人把兩者合而為一代表寧靜、簡單、樸拙及純粹的自然美,也是不完美的美學概念。萬物不會永遠處於蓬勃的狀態,而是一個周而復始的交替,既然認識了華麗的美,也要理解枯萎寂靜也是一種美。日本傳統侘寂美學、或是中國莊子提出的拙樸的追求,與1960年代義大利「貧窮藝術」、美國波普藝術家沃荷提出「所有東西也很美」的概念遙呼相應,但卻從幾個世紀前植根在亞洲人的文化思維中。嶋本昭三的作品展現了物料本身最自然的美感,不追逐華麗修飾,與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總結現代藝術「忠於物料」及「創作過程」的哲學, 「作品的美感來自物料本身及創作的過程」2。
《作品》是嶋本昭三藝術的重要里程碑。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收藏「洞孔系列」中1954年的紙上作品。嶋本從《作品》發現混沌和暴力中的美感, 他進一步在其「撞擊玻璃瓶」藝術表演延伸這極具開拓性的概念。
1 2014年「第五混沌」《嶋本昭三 東西之間 生命 藝術的內涵》Gabriella Dalesio編作品 editioni Morra Napel 義大利 (第115頁)。
2 1997年「從亞洲傳統至現代表達:1945-1970年美藉華裔抽象藝術」Jeffrey Wechsler《從亞洲傳統至現代表達:1945-1970年美藉華裔抽象藝術》Harry N. Abrams編 紐約 (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