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瓶呈桃形。正面淺綠琺瑯釉為地,飾桃樹結花盛開。一瓶掐絲御題詩隸書,另一瓶掐絲御題詩篆書,詩上方均附「御製」二字。直背光素。
釋文:
石欄雲母并。煜煜蔚霞蒸。
乍見蓬萊種。如川算益增。
疊樹留紅錦。盤根度索傍。
西瀛珍果至。藹藹萃千祥。
轎瓶始於明宣德朝,因瓶背有孔可掛於牆壁或轎中,故稱「壁瓶」或「轎瓶」。至乾隆朝大行其道,最多為瓷器,其中不少如本瓶附帶御題詩句。
掐絲琺瑯轎瓶最初為花瓶式形制,始於明萬曆朝。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二件乾隆朝臣于敏中題詩花瓶式轎瓶,瓶腹亦掐絲「御製」二字,見1999年台北出版《明清琺瑯器展覽圖錄》,圖版47-48 號。桃式轎瓶較為少見,但據《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雍正六年九月二十七日曾做得琺瑯桃式掛瓶一件,隨象牙茜色長春花一束,所描述的應是桃式轎瓶的較早例子,見同上書,125 頁。
雙桃紋飾廣見於雍正朝以來的御製瓷器及其他工藝品上,寓意「雙福」。
Harold A. Hartog Collection 舊藏一件乾隆掐絲琺瑯御題詩雙桃形轎瓶,瓶面紋飾與本對瓶近似,並同樣掐絲「御製」二字,2008 年5 月13 日於倫敦佳士得拍賣,拍品50 號。
釋文:
石欄雲母并。煜煜蔚霞蒸。
乍見蓬萊種。如川算益增。
疊樹留紅錦。盤根度索傍。
西瀛珍果至。藹藹萃千祥。
轎瓶始於明宣德朝,因瓶背有孔可掛於牆壁或轎中,故稱「壁瓶」或「轎瓶」。至乾隆朝大行其道,最多為瓷器,其中不少如本瓶附帶御題詩句。
掐絲琺瑯轎瓶最初為花瓶式形制,始於明萬曆朝。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二件乾隆朝臣于敏中題詩花瓶式轎瓶,瓶腹亦掐絲「御製」二字,見1999年台北出版《明清琺瑯器展覽圖錄》,圖版47-48 號。桃式轎瓶較為少見,但據《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雍正六年九月二十七日曾做得琺瑯桃式掛瓶一件,隨象牙茜色長春花一束,所描述的應是桃式轎瓶的較早例子,見同上書,125 頁。
雙桃紋飾廣見於雍正朝以來的御製瓷器及其他工藝品上,寓意「雙福」。
Harold A. Hartog Collection 舊藏一件乾隆掐絲琺瑯御題詩雙桃形轎瓶,瓶面紋飾與本對瓶近似,並同樣掐絲「御製」二字,2008 年5 月13 日於倫敦佳士得拍賣,拍品50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