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李石樵於1908 年出生於台灣,1923 年考入當時除了台北高等學校外唯一一間開設有美術課程的台北師範學校,師從石川欽一郎而立志畢生以藝術創作為職志。李石樵一生皆努力為藝術奉獻,以藝術創作為矢志,即使曾經遭逢需為生活家計而放棄藝術創作的選擇,李石樵仍然堅持藝術的道路。1931 年負笈日本進入東京美術學校,曾經多次入選當時美術選展的最高殊榮「帝展」以及「台展」,最後更獲以由帝展改制的新文展「無鑑查」( 免審查) 資格成為台灣第一位得到此榮譽的藝術家。
李石樵是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繪畫底子功力雄厚,早期注重素描,尤以寫生能力見長奠基為日後油畫創作。他的繪畫注重思考性,早期多以寫實為主,注重構圖、色彩以及光影的重點描繪,50 年代肇始加入抽象性創作,以寫實繪畫為奠基,構圖以幾何形切割並擅以塊狀面積描繪所見物體,運用本身紮實的繪畫功力成功地加入思考性創作。除了寫實繪畫外,50-70 年代更因所處環境政局轉變而繪畫主題開始趨向關心社會現象、反映時代,表達對時局的熱切以及對土地、身旁人物的熱愛。1982 年移居美國後,在幾經成熟的藝術創作探索後,他的創作主題經由抽象形式再次回歸到經歷時久濃縮精華的寫實描繪。本次拍品《瓶花與水果》(Lot 49) 為李石樵移居美國後1987 年所繪,作品呈現安祥、閒適的氣息,卻又結合了個人深刻的思維與時空氛圍。
《瓶花與水果》創作於1987 年,是李石樵奠基以長期以來所累積的素描功力加以紮實的寫生能力創作而來。繪畫中,李石樵以擦筆彩塗畫中色彩,在他的油彩創作多可見得他喜以擦筆技巧刻意讓畫布底色顯露出來進而提高畫中主體鮮明的彩度,早期繪畫他多刻意降低明度,著重彩度,而在他的晚期繪畫裡則可見到除了彩度外,明度也顯明地提高許多。《瓶花與水果》予人一眼即輕染喜悅氛圍,他刻意強調色彩中的明度與彩度,並在畫面中經營均勻的光感與質感強調玫瑰花高貴典雅的氣質,若非多年來深厚的畫作經歷,實不易取得。在用色的技巧上,他捨棄明暗對比輕接滑順而柔和的色彩效果,如瓷瓶與置放於桌面的水果緣體,他放棄以暗色製造陰影用靛藍色擦於物體外緣對比背景以及果實所呈現的青綠製造陰影效果,即是他赴日習得印象派在日本以外光派所觀察到的色彩使用,更是他個人在畫作中隨心所欲地色彩運用。而在構圖方面則以瓶花置中,二旁以三 、二的群組圈分突顯主體。
李石樵於1934 年與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等八人成立「台陽美術學會」,推動台灣本土美術發展,並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上投身現代藝術運動,為台灣二十世紀美術發展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藝術創作家。在藝術的道路上他畢生不斷研究精進,並提攜後進。《瓶花與水果》作品創作於他生餘年前的重要時刻,濃縮其繪畫精華於作品之中,畫作裡歷歷可目對於色感以及光感的成熟表現,為一不可多得的佳作。
李石樵是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繪畫底子功力雄厚,早期注重素描,尤以寫生能力見長奠基為日後油畫創作。他的繪畫注重思考性,早期多以寫實為主,注重構圖、色彩以及光影的重點描繪,50 年代肇始加入抽象性創作,以寫實繪畫為奠基,構圖以幾何形切割並擅以塊狀面積描繪所見物體,運用本身紮實的繪畫功力成功地加入思考性創作。除了寫實繪畫外,50-70 年代更因所處環境政局轉變而繪畫主題開始趨向關心社會現象、反映時代,表達對時局的熱切以及對土地、身旁人物的熱愛。1982 年移居美國後,在幾經成熟的藝術創作探索後,他的創作主題經由抽象形式再次回歸到經歷時久濃縮精華的寫實描繪。本次拍品《瓶花與水果》(Lot 49) 為李石樵移居美國後1987 年所繪,作品呈現安祥、閒適的氣息,卻又結合了個人深刻的思維與時空氛圍。
《瓶花與水果》創作於1987 年,是李石樵奠基以長期以來所累積的素描功力加以紮實的寫生能力創作而來。繪畫中,李石樵以擦筆彩塗畫中色彩,在他的油彩創作多可見得他喜以擦筆技巧刻意讓畫布底色顯露出來進而提高畫中主體鮮明的彩度,早期繪畫他多刻意降低明度,著重彩度,而在他的晚期繪畫裡則可見到除了彩度外,明度也顯明地提高許多。《瓶花與水果》予人一眼即輕染喜悅氛圍,他刻意強調色彩中的明度與彩度,並在畫面中經營均勻的光感與質感強調玫瑰花高貴典雅的氣質,若非多年來深厚的畫作經歷,實不易取得。在用色的技巧上,他捨棄明暗對比輕接滑順而柔和的色彩效果,如瓷瓶與置放於桌面的水果緣體,他放棄以暗色製造陰影用靛藍色擦於物體外緣對比背景以及果實所呈現的青綠製造陰影效果,即是他赴日習得印象派在日本以外光派所觀察到的色彩使用,更是他個人在畫作中隨心所欲地色彩運用。而在構圖方面則以瓶花置中,二旁以三 、二的群組圈分突顯主體。
李石樵於1934 年與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等八人成立「台陽美術學會」,推動台灣本土美術發展,並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上投身現代藝術運動,為台灣二十世紀美術發展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藝術創作家。在藝術的道路上他畢生不斷研究精進,並提攜後進。《瓶花與水果》作品創作於他生餘年前的重要時刻,濃縮其繪畫精華於作品之中,畫作裡歷歷可目對於色感以及光感的成熟表現,為一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