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FANDI (INDONESIA, 1907-1990)
印尼重要私人收藏
阿凡迪

克爾白

細節
阿凡迪
阿凡迪
克爾白
油彩 畫布
111 x 150 cm. (43 3/4 x 59 in.)
1981年作
款識: 藝術家花押 1981 (右下)
來源
印尼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作為二十世紀東南亞美術史其中一位最重要的藝術家,阿凡迪與蘇佐佐諾及古那灣齊名,被公認為印尼現代藝術三位領軍人物之一。阿凡迪在深厚的印尼藝術文化之中浸淫自學,幼年已對繪畫有濃厚興趣。早在七歲時,他已能單憑記憶畫出至今仍是印尼視覺文化重要元素的哇揚皮影偶戲所有角色。阿凡迪以其表現力豐富,直接施加顏料的技巧聞名,營造出富形體動感的重彩作品。論及他藝術創作的直接性,阿凡迪指:「我作畫時不會用上我的理性去思考,我收起我的腦袋。」以此,阿凡迪得以直接表現他與物象的情感聯繫,全心活在當下。

毫無疑問,情感是他作品中重要的元素,正如藝術史學者亞斯特.萊特指出:「阿凡迪的風格被認為是表現主義的,但對他來說,他的作品比任何寫實主義的作品都更忠於事物,所呈現出來的是情感的經歷,而非關理性的分析。」故而即使阿凡迪與眾多西方藝術大師有著情感及技巧的相似之處,他的作品始終有其獨特性,這重獨特性深深植根於藝術家本身對身分、文化及藝術的個人體會。

畫於1981 年的《克爾白》一作中以鳥瞰角度呈現出伊斯蘭教最神聖的清真寺,麥加禁寺。正如婆羅浮屠是佛教徒的聖地,對穆斯林來說,克爾白天房是最重要的朝聖地標。克爾白天房作為穆斯林朝覲的終點,是信仰的象徵。畫作中的克爾白天房主調深黑,間以鮮豔的黃紅二色,再加上一點翠綠,被朝覲者包圍而位居正中。畫作表現了朝覲者虔敬地作「塔瓦夫」,即逆時針繞行克爾白天房。這禮拜方式表示穆斯林不分彼此,同心禮拜真主。

阿凡迪獨特線條描繪而成的人物,有著濃厚的傳統爪哇哇揚皮影偶戲的影響。阿凡迪把最外圍的信眾以粗黑突出描畫,隨著他們愈向克爾白天房走近,他們變得愈白,直到圍繞克爾白天房成為不分你我的和諧光圈。克爾白天房的熾熱,以太陽放射而下,暴烈的紅黃兩色呈現。然而畫作外圍的藍天青山,似又中和了熾熱,並加強了畫中場景的張力與感情。

在《克爾白》一作中,阿凡迪致力捕捉太陽的能量,這是他最熱衷的元素,而在他的作品中,亦是常見的題材。巨大的太陽一如從天而降,熾熱地在克爾白天房之上發熱發亮。灼熱的艷陽,在照耀信眾同時,日光亦如抱擁般包圍了中央的場景。作為能量與生命的象徵,太陽在這裏代表宗教經驗的多樣性,而對穆斯林來說,更是在朝覲灼熱艱苦的路上, 對他們予以保護及支持信仰的肯定。

以層層厚塗油彩堆積而成,此作有濃厚的觸感與深度。阿凡迪表現出人在超越的存在之下的渺小,這道朝覲的感觀經驗。場景的角度明顯不是由信眾出發,更可能是自崇拜對像本身來看世間。藉此,阿凡迪表現了信仰的美善與真主的庇佑。

阿凡迪遊歷甚廣,因而能適切地捕捉世界各地日常生活的多樣場景,並以他充沛的創作來擷取與傳達情思,確立他的別樹一幟。虔誠的他筆下的《克爾白》,正是他深厚信仰的殷切呈現。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