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法藉華裔藝術家朱德群,1920年生於江蘇省徐州,1935-1941年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49年抵達台灣,及後任教師範學院藝術系,1955年前往巴黎開展藝術生涯新一頁。抒情抽象藝術家朱德群為人文藝術建立的貢獻獲得了國際畫壇的肯定,獲選為「法蘭西研究院美術院士」,為200年來首位進入此法國最高學術殿堂的華裔人士,2001年又榮獲法國教育部頒授騎士棕櫚勳章,以及總統頒授榮譽軍團騎士勳章的藝術最高成就獎。朱氏的抽象繪畫在60年來不斷轉化、昇華。他由具像繪畫出發,50年代未轉向抽象,60年代初厚實濃烈的著色風格,自70年代注入更富個人的情感的自由筆觸,並加入明暗對比帶來的劇場攝人感,自70年代末轉移至有中國「筆墨趣味」的油彩筆觸、輕的筆刷,富有中國詩意。
詩與色的聯繫
朱德群酷愛中國詩詞,他思考、感受文字,並演化成腦海的印象、顏色,繼而轉移畫面。誠如祖慰所言:
「朱德群神遊唐宋詩詞,在一段時間裡,對於紅色調特別敏感,情有獨鍾。杜牧《大雨行》中詠唱雷電風雨,給朱德群鮮明的色彩和強烈的動勢。…在巴黎的秋天朱德群盡情神遊唐、宋的秋意。亡國之君李煜的《憶江南》中的「寒色暮」,把暖調的紅色沉浸在冷感裡。…杜牧把秋紅畫得更加艷麗:「霜葉紅於二月花。」《行》,崔致遠的秋紅成了醉仙:「醉態迎風欲待扶。」《紅葉樹》…朱德群每每著、遊著就坐不住了,急匆匆地走進畫室,一口氣把這無比絕妙的「寒的紅色」「換青的紅色」、「紅於二月花的紅色」、「醉了的紅色」畫出來,即把非物理世界的心理化詩意化的紅色調畫出來。1965年他畫了第一幅《秋意》。1968-1971跨三時間畫出了《秋末》。1969年畫了秋的構圖。朱德群在唐宋的秋意中倘佯了前後二年,湧向筆端的已不是記憶中的秋天的風景,而是秋的詩,秋的歌,秋紅的激蕩,紅的燃燒。」
創作於1965年的《第二百零二號(火之浴)》(拍品編號391)以紅色 — 赤紅、紅褐色、啡紅色為主,可謂是朱氏早期探索紅色的創作。自1958年,朱德群發展出以色塊、黑色有機形體、書法線條三者相互支撐、平衡的抽象畫作。朱氏蒸餾出風景中的元素,創作出代表風景的符號,演變成畫布上的形狀和線條。在「形」的研究上,朱氏除了借鏡德.斯塔埃爾的幾何色塊,同時回顧在杭州藝專的中國畫老師潘天壽作品,其通過簡化大山或大石塊細節,而得出的險峻的梯形,也就是東方藝術對擺脫「形」的概念。表層的墨黑色塊和粗線是畫中唯一出現曲線的地方,朱德群刻意以加大左上方黑色顏料的厚度,以最濃重、剛烈的色彩表現柔性的曲線。畫作上方的線條介入了造型元素,儼如對山脈的抽象勾勒,呈現中國傳統視覺藝術、書法的線性特徵。朱德群把有形之物轉化成無形的靈感,繼而運用色塊、形體、線條產生帶建築性的無聲韻律。
快速的筆觸產生視覺律動
1965年遊經瑞士阿爾卑斯山之屋脊伯朗峰、1969年參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舉行的「林布蘭誕辰三百年回顧展」和1972年在德國慕尼黑各大美術館的展覽對朱德群七十年代的創作有深遠的影響。快速果斷的筆觸,一氣呵成,產生飄落、流轉、移動之勢,見證了朱德群以交織的色彩引發視覺律動的大方向,立下了七十年代繪畫風格的基石。《5.1.1976》(拍品編號392)則是在這個大方向中的變奏,加上了光影和書法線條的元素。朱氏以光影追求繪畫戲劇性的感染力,在黑色的背景下,快速果斷的橘黃色系的筆觸更見明顯,此外,右方邊緣白色的應用成了明顯的光源。朱德群曾說:「在我的畫面上,其色彩和線條從不是偶然的,它們相和諧地達到同一目的:激活光源,喚起形象和韻律」。可見,色彩、線條和光線是朱德群繪畫重要的手段,以達至「韻律」。
純白色塊:顛覆空間的力量
而白色色塊的應用在《5.1.1976》(拍品編號392)起了前後空間建構的作用。在半透明灰白色的背景下,作品底部及右上方出現明顯的純白色塊。畫面的其餘部份包括黑色的線條頓然退到後方,可見純白色發揮強烈的顛覆空間的力量。
事實上白色的應用在朱德群早期的風景創作已經開始。1954年的《海景》 (拍品編號394)中以厚重的白色描繪浪濤、而後景中的風帆加上前景中女生的裙子形成有節奏的白點,暗示空間的深度。白色的應用並不只是點綴。根據朱德群對其藝術的自述,繪畫初期他特別注意後印象派塞尚的空間處理的方式,及其純白色的應用 (特別在靜物主題上白色桌布的描寫),影響了他日後的抽象繪畫。
在台灣當師範學校藝術老師的時候,朱德群的繪畫風格是具象的,題材包括自然風景(圖1)、靜物、人像。根據現有文獻記載,朱氏在1951至1954年間共創作了具象油畫14幅。1954年的《海景》是屬於台灣時期的少數早期作品。作家、歷史學家羅家倫更曾說:「朱德群第一個長處是善於取景,取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要知道如何剪裁,這是就空間而言。若是講到時間,則『晦冥變化』尤其不能放過剎那…」作品一窺藝術家嚴謹的構圖,勁力十足的的筆觸,以大筆刷出沿岸海域的浪花。
輕重濃淡的油畫線條
朱氏於1976年代左右解決了寫書法和畫水墨畫的紙的問題,便重新開展書寫唐詩宋詞。朱德群對線條的獨到了解,以及線條、構圖的美感呈現在書法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拍品編號396)。《3.2.1978》》(拍品編號393)及《開啟 A》(拍品編號390)反映了重拾水墨的轉變,背景以平塗的方法撫平半透明油彩,藝術家用筆極為精細,以靈活的手腕利用特別柔軟的毛筆「寫」上輕巧、柔軟的線條。朱德群指出:「畫油畫是畫一筆算一筆,水墨則不然,由於洇墨的神奇性,除了有我的主觀宣洩,還常有出呼意外的『鬼斧神工』的『天成』效果。畫著畫著,我很自然地想到,為什麼不把這個『鬼斧神工』引領到油畫中去呢?從這裡開始,我就進入了一個充滿挑戰性、實驗性的陌生天地,實驗的結果如中國成語所言:別有洞天。」
朱德群帶有筆墨趣味的線條中,輸入一種感覺,使線條本身富有靈動的生命。輕重濃淡、飄揚運轉的線條儼如阿爾卑斯山之屋脊伯朗峰,為朱德群於八十至九十年代創作的雪景系列繪畫埋下伏筆。誠如藝評家楚戈「一般西畫的線條和所謂筆觸,都需要依附整體而存在。中國畫中的筆墨,則可獨立於整體之外,單獨來欣賞,這就是抽象美。」
詩與色的聯繫
朱德群酷愛中國詩詞,他思考、感受文字,並演化成腦海的印象、顏色,繼而轉移畫面。誠如祖慰所言:
「朱德群神遊唐宋詩詞,在一段時間裡,對於紅色調特別敏感,情有獨鍾。杜牧《大雨行》中詠唱雷電風雨,給朱德群鮮明的色彩和強烈的動勢。…在巴黎的秋天朱德群盡情神遊唐、宋的秋意。亡國之君李煜的《憶江南》中的「寒色暮」,把暖調的紅色沉浸在冷感裡。…杜牧把秋紅畫得更加艷麗:「霜葉紅於二月花。」《行》,崔致遠的秋紅成了醉仙:「醉態迎風欲待扶。」《紅葉樹》…朱德群每每著、遊著就坐不住了,急匆匆地走進畫室,一口氣把這無比絕妙的「寒的紅色」「換青的紅色」、「紅於二月花的紅色」、「醉了的紅色」畫出來,即把非物理世界的心理化詩意化的紅色調畫出來。1965年他畫了第一幅《秋意》。1968-1971跨三時間畫出了《秋末》。1969年畫了秋的構圖。朱德群在唐宋的秋意中倘佯了前後二年,湧向筆端的已不是記憶中的秋天的風景,而是秋的詩,秋的歌,秋紅的激蕩,紅的燃燒。」
創作於1965年的《第二百零二號(火之浴)》(拍品編號391)以紅色 — 赤紅、紅褐色、啡紅色為主,可謂是朱氏早期探索紅色的創作。自1958年,朱德群發展出以色塊、黑色有機形體、書法線條三者相互支撐、平衡的抽象畫作。朱氏蒸餾出風景中的元素,創作出代表風景的符號,演變成畫布上的形狀和線條。在「形」的研究上,朱氏除了借鏡德.斯塔埃爾的幾何色塊,同時回顧在杭州藝專的中國畫老師潘天壽作品,其通過簡化大山或大石塊細節,而得出的險峻的梯形,也就是東方藝術對擺脫「形」的概念。表層的墨黑色塊和粗線是畫中唯一出現曲線的地方,朱德群刻意以加大左上方黑色顏料的厚度,以最濃重、剛烈的色彩表現柔性的曲線。畫作上方的線條介入了造型元素,儼如對山脈的抽象勾勒,呈現中國傳統視覺藝術、書法的線性特徵。朱德群把有形之物轉化成無形的靈感,繼而運用色塊、形體、線條產生帶建築性的無聲韻律。
快速的筆觸產生視覺律動
1965年遊經瑞士阿爾卑斯山之屋脊伯朗峰、1969年參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舉行的「林布蘭誕辰三百年回顧展」和1972年在德國慕尼黑各大美術館的展覽對朱德群七十年代的創作有深遠的影響。快速果斷的筆觸,一氣呵成,產生飄落、流轉、移動之勢,見證了朱德群以交織的色彩引發視覺律動的大方向,立下了七十年代繪畫風格的基石。《5.1.1976》(拍品編號392)則是在這個大方向中的變奏,加上了光影和書法線條的元素。朱氏以光影追求繪畫戲劇性的感染力,在黑色的背景下,快速果斷的橘黃色系的筆觸更見明顯,此外,右方邊緣白色的應用成了明顯的光源。朱德群曾說:「在我的畫面上,其色彩和線條從不是偶然的,它們相和諧地達到同一目的:激活光源,喚起形象和韻律」。可見,色彩、線條和光線是朱德群繪畫重要的手段,以達至「韻律」。
純白色塊:顛覆空間的力量
而白色色塊的應用在《5.1.1976》(拍品編號392)起了前後空間建構的作用。在半透明灰白色的背景下,作品底部及右上方出現明顯的純白色塊。畫面的其餘部份包括黑色的線條頓然退到後方,可見純白色發揮強烈的顛覆空間的力量。
事實上白色的應用在朱德群早期的風景創作已經開始。1954年的《海景》 (拍品編號394)中以厚重的白色描繪浪濤、而後景中的風帆加上前景中女生的裙子形成有節奏的白點,暗示空間的深度。白色的應用並不只是點綴。根據朱德群對其藝術的自述,繪畫初期他特別注意後印象派塞尚的空間處理的方式,及其純白色的應用 (特別在靜物主題上白色桌布的描寫),影響了他日後的抽象繪畫。
在台灣當師範學校藝術老師的時候,朱德群的繪畫風格是具象的,題材包括自然風景(圖1)、靜物、人像。根據現有文獻記載,朱氏在1951至1954年間共創作了具象油畫14幅。1954年的《海景》是屬於台灣時期的少數早期作品。作家、歷史學家羅家倫更曾說:「朱德群第一個長處是善於取景,取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要知道如何剪裁,這是就空間而言。若是講到時間,則『晦冥變化』尤其不能放過剎那…」作品一窺藝術家嚴謹的構圖,勁力十足的的筆觸,以大筆刷出沿岸海域的浪花。
輕重濃淡的油畫線條
朱氏於1976年代左右解決了寫書法和畫水墨畫的紙的問題,便重新開展書寫唐詩宋詞。朱德群對線條的獨到了解,以及線條、構圖的美感呈現在書法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拍品編號396)。《3.2.1978》》(拍品編號393)及《開啟 A》(拍品編號390)反映了重拾水墨的轉變,背景以平塗的方法撫平半透明油彩,藝術家用筆極為精細,以靈活的手腕利用特別柔軟的毛筆「寫」上輕巧、柔軟的線條。朱德群指出:「畫油畫是畫一筆算一筆,水墨則不然,由於洇墨的神奇性,除了有我的主觀宣洩,還常有出呼意外的『鬼斧神工』的『天成』效果。畫著畫著,我很自然地想到,為什麼不把這個『鬼斧神工』引領到油畫中去呢?從這裡開始,我就進入了一個充滿挑戰性、實驗性的陌生天地,實驗的結果如中國成語所言:別有洞天。」
朱德群帶有筆墨趣味的線條中,輸入一種感覺,使線條本身富有靈動的生命。輕重濃淡、飄揚運轉的線條儼如阿爾卑斯山之屋脊伯朗峰,為朱德群於八十至九十年代創作的雪景系列繪畫埋下伏筆。誠如藝評家楚戈「一般西畫的線條和所謂筆觸,都需要依附整體而存在。中國畫中的筆墨,則可獨立於整體之外,單獨來欣賞,這就是抽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