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康熙朝在工藝美術各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而此時期的織毯更以其色彩和尺寸上的調和及比例聞名。清代織毯係為王公貴族所作,通常有其固定使用的場合或功能。根據大小來看,本拍品應該是覆在榻上的毯子,僅在貴賓光臨時使用。
此毯之所以顯得高雅,係因於平均且對稱分佈的五個圓形裝飾,而這樣的形式並非主流;此時期較常見的形式是正中間一個大圓裝飾圖案,兩邊有四枚類似但稍小的圓飾,四角還有紋飾。(參照M・S・狄曼德與尚・麥利,《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東方織毯》,紐約,1973年,316頁,圖版編號284,編號206。)這裡每個六瓣的圓飾都由一個風格化的T字或雲帶裝飾環饒一朵綻放的蓮花組成,襯著鋪地盛開的牡丹和長長的葉子。主要的邊框中還有連續的面對面、背對背古龍紋,兩兩中間夾著壽字,讓人想起中國古青銅器上的「葉龍紋」,以其與藤蔓枝葉相仿的造型而名。(費德利西・斯卜勒,《提森-波那米薩美術館珍藏:織毯與織品》,倫敦,1998年,220頁。)
一件和本拍品尺寸、顏色皆類似、牡丹底紋幾乎相同的織毯,現藏於聖路易美術館拜拉德珍藏。(莫里斯・狄曼德,《拜拉德珍藏之東方織毯》,聖路易,1935年,圖版編號68;沃特・丹尼,《織毯與其行家》,聖路易,2016年,230頁。)拜拉德織毯同樣也有五個大小一致的圓飾,不過正中的圓飾的中心圖案和其餘四角圓飾的不一樣。另外一件同樣有牡丹鋪地和五個大小相等的圓飾的織毯,於倫敦佳士得拍出,2013年10月8日,拍品55號。拜拉德織毯圓飾內反覆的龍紋,和本拍品邊綴的龍紋近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的普萊特榻墊(狄曼德與麥利,見前揭書,325頁,圖版編號301),和郭路畢歐織毯有許多雷同的特徵,包括類似的龍紋,尤其是四角上裝飾的龍,以及牡丹與葉構成的格紋底。邁克・法蘭西斯認為兩者間的相似度之高,顯示可能出自同一間工坊之手。
維克多・郭路畢歐(1878至1945年)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鍾情於織毯的藝文人士之一。作為一個東方學者及教授,專門在東南亞從事考古發掘工作,郭氏不僅收藏中國工藝品,同時也喜歡西藏、柬埔寨、寮國的物件。
有意思的是,邁克・法蘭西斯指出,1909至1920年間,約有1650 件「古董」中國織毯於紐約透過各種拍賣出售,大部分都保存良好,幾近完美。(《獅子古董一百選:古典中國織毯第一集》,倫敦,2000年,頁14。)今天,大部分被認為來自康熙年間的織毯大半有毀損或破碎,因此能找到一件完好且仍可供使用的織毯實屬難能可貴。
此毯之所以顯得高雅,係因於平均且對稱分佈的五個圓形裝飾,而這樣的形式並非主流;此時期較常見的形式是正中間一個大圓裝飾圖案,兩邊有四枚類似但稍小的圓飾,四角還有紋飾。(參照M・S・狄曼德與尚・麥利,《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東方織毯》,紐約,1973年,316頁,圖版編號284,編號206。)這裡每個六瓣的圓飾都由一個風格化的T字或雲帶裝飾環饒一朵綻放的蓮花組成,襯著鋪地盛開的牡丹和長長的葉子。主要的邊框中還有連續的面對面、背對背古龍紋,兩兩中間夾著壽字,讓人想起中國古青銅器上的「葉龍紋」,以其與藤蔓枝葉相仿的造型而名。(費德利西・斯卜勒,《提森-波那米薩美術館珍藏:織毯與織品》,倫敦,1998年,220頁。)
一件和本拍品尺寸、顏色皆類似、牡丹底紋幾乎相同的織毯,現藏於聖路易美術館拜拉德珍藏。(莫里斯・狄曼德,《拜拉德珍藏之東方織毯》,聖路易,1935年,圖版編號68;沃特・丹尼,《織毯與其行家》,聖路易,2016年,230頁。)拜拉德織毯同樣也有五個大小一致的圓飾,不過正中的圓飾的中心圖案和其餘四角圓飾的不一樣。另外一件同樣有牡丹鋪地和五個大小相等的圓飾的織毯,於倫敦佳士得拍出,2013年10月8日,拍品55號。拜拉德織毯圓飾內反覆的龍紋,和本拍品邊綴的龍紋近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的普萊特榻墊(狄曼德與麥利,見前揭書,325頁,圖版編號301),和郭路畢歐織毯有許多雷同的特徵,包括類似的龍紋,尤其是四角上裝飾的龍,以及牡丹與葉構成的格紋底。邁克・法蘭西斯認為兩者間的相似度之高,顯示可能出自同一間工坊之手。
維克多・郭路畢歐(1878至1945年)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鍾情於織毯的藝文人士之一。作為一個東方學者及教授,專門在東南亞從事考古發掘工作,郭氏不僅收藏中國工藝品,同時也喜歡西藏、柬埔寨、寮國的物件。
有意思的是,邁克・法蘭西斯指出,1909至1920年間,約有1650 件「古董」中國織毯於紐約透過各種拍賣出售,大部分都保存良好,幾近完美。(《獅子古董一百選:古典中國織毯第一集》,倫敦,2000年,頁14。)今天,大部分被認為來自康熙年間的織毯大半有毀損或破碎,因此能找到一件完好且仍可供使用的織毯實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