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中國各朝古銅鏡鏡背裝飾一直受社會環境、文化意識所影響。而鑄鏡技術在唐代無可置疑地登上高鋒。海獸葡萄鏡則盛於唐高宗(649-683年在位)到玄宗(712-756年在位)年間。此鏡呈圓形,高浮雕,附蟾蜍鈕,取意鏡如滿月,月中有蟾蜍之意。鏡面雕飾分三部分:內圈有海馬、天祿、辟邪等靈獸繞鈕奔馳,中間一圈蜻蜓、蝴蝶,而外圈則見有鸞、鳳、戴勝、孔雀四對禽鳥。葡萄枝蔓環繞獸身,空隙之處花葉片片紋飾繁縟華麗,細緻生動,光澤流熒。
據載,摩尼教為粟特人信奉的宗教之一。唐代絲路貿易發達,經絲路來華經商的粟特人遂於唐初高宗年間將摩尼教傳入中國。由於海獸和葡萄在教中具有特殊意義,而隨著摩尼教在中國的發展,海獸葡萄鏡的使用也日益廣泛,之後更成為唐代最重要的鏡類。與此同時,海馬與葡萄實原為海外之物,《漢書》載張騫通西域時,帶回烏孫寶馬,還帶回苜蓿和葡萄,苜蓿宜於餵馬,葡萄則可造酒。由於銅鏡上有許多神獸難以辨認,加上許多外來文化的元素,因而日本學者又稱海獸葡萄鏡為「多謎之鏡」。
現存唐代海獸葡萄紋鏡的尺寸多間於10至20公分。此鏡直徑逾26公分,為同類中最大者之一。此鏡鏡體厚重,銅質精良,尤其是其中的孔雀紋飾,則更少見。紋飾近乎相同並經出版的例子似僅有千石唯司珍藏一例,見《中国王朝の》,姬路市,2004年,編號72,直徑26.4公分,重3,145克。另可參考日本泉屋博古館所藏紋飾組合較為簡略的一例,直徑24.4公分,重2,328克,半圓鈕,載於《泉屋博古.鏡鑑編》,京都,2004年,編號113。
據載,摩尼教為粟特人信奉的宗教之一。唐代絲路貿易發達,經絲路來華經商的粟特人遂於唐初高宗年間將摩尼教傳入中國。由於海獸和葡萄在教中具有特殊意義,而隨著摩尼教在中國的發展,海獸葡萄鏡的使用也日益廣泛,之後更成為唐代最重要的鏡類。與此同時,海馬與葡萄實原為海外之物,《漢書》載張騫通西域時,帶回烏孫寶馬,還帶回苜蓿和葡萄,苜蓿宜於餵馬,葡萄則可造酒。由於銅鏡上有許多神獸難以辨認,加上許多外來文化的元素,因而日本學者又稱海獸葡萄鏡為「多謎之鏡」。
現存唐代海獸葡萄紋鏡的尺寸多間於10至20公分。此鏡直徑逾26公分,為同類中最大者之一。此鏡鏡體厚重,銅質精良,尤其是其中的孔雀紋飾,則更少見。紋飾近乎相同並經出版的例子似僅有千石唯司珍藏一例,見《中国王朝の》,姬路市,2004年,編號72,直徑26.4公分,重3,145克。另可參考日本泉屋博古館所藏紋飾組合較為簡略的一例,直徑24.4公分,重2,328克,半圓鈕,載於《泉屋博古.鏡鑑編》,京都,2004年,編號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