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夔門新貌
細節
劉國松(1932年生)
夔門新貌
設色 紙本 鏡框
75 x 118.5 cm. (29 1/2 x 46 5/8 in.)
2005年作
來源
台灣私人收藏
夔門新貌
設色 紙本 鏡框
75 x 118.5 cm. (29 1/2 x 46 5/8 in.)
2005年作
來源
台灣私人收藏
更多詳情
劉國松喜用饒富創意的筆法及無窮想象展現神奇瑰麗的自然景色。《夔門新貌》中描繪的夔門位於重慶,為瞿塘峽的西端入口。瞿塘峽是長江三峽中最短的一段峽谷,但因河道狹窄,兩岸山峰似拔地而起,懸崖峭壁如刀削而成,景觀最為雄偉壯麗;南岸亦有如白洗的山崖,名為分壁牆。
通過結合熟練的技法及帶實驗性的材料,劉國松畫中展現了宏偉的瞿塘峽風光。劉氏早在八〇年代開創嶄新的“抽筋剝皮皴” 技法,在特製粗厚的紙上撕下紙筋,以白線勾勒山峽的脈絡與肌理。通過畫家在紙的兩面反覆繪畫、弄縐和剝皮,劉氏營造環境中廣闊無垠的氛圍。劉國松所描畫的峽谷在一片交織的白線下展現,與背後廣闊而低沉的天空形成強烈的對比。西藏雪山風景是劉國松情有獨鍾的題材,而在《夔門新貌》中他亦駕馭同樣別具匠心的技法,用抽筋剝皮法所得的白線將夔門南岸分壁墻的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山脈以碧綠的顏色,佐以鮮艷的點點紅花點綴,去表現芳草碧連天的景色,美不勝收。
通過結合熟練的技法及帶實驗性的材料,劉國松畫中展現了宏偉的瞿塘峽風光。劉氏早在八〇年代開創嶄新的“抽筋剝皮皴” 技法,在特製粗厚的紙上撕下紙筋,以白線勾勒山峽的脈絡與肌理。通過畫家在紙的兩面反覆繪畫、弄縐和剝皮,劉氏營造環境中廣闊無垠的氛圍。劉國松所描畫的峽谷在一片交織的白線下展現,與背後廣闊而低沉的天空形成強烈的對比。西藏雪山風景是劉國松情有獨鍾的題材,而在《夔門新貌》中他亦駕馭同樣別具匠心的技法,用抽筋剝皮法所得的白線將夔門南岸分壁墻的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山脈以碧綠的顏色,佐以鮮艷的點點紅花點綴,去表現芳草碧連天的景色,美不勝收。
榮譽呈獻
Sibley Ng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