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 DAN (B. 1953)
劉丹(1953年生)

罌粟

細節
劉丹(1953年生)
罌粟
設色 紙本 鏡框
39.4 x 43.5 cm. (15 1/2 x 17 1/8 in.)

題識
群芳譜稱罌粟,一名米囊花,山堂肆考謂之舞草,又有一名曰望仙花。昔楊婕妤作百花圖,有詩咏曰:珍叢移種自蓬萊,細瑣繁英滿意開。注目霓旌翻晝永,尚疑星鶴領春來。金陵劉丹畫并題。
鈴印
劉丹畫印

更多詳情
罌粟花綻放時鮮艷奪目,在不同的文化與傳統中亦有著不同的寓意:它或象徵美,或承載著對逝者的懷念,或為現代醫學的象徵。罌粟花花型雖嬌小,優雅而不懼風雨,背後蘊含了無限深意。

恰因如此,罌粟花成為了劉丹最喜愛的題材之一。無論是文人供石,細膩花卉,或是精微小字典,日常事物內含的神秘感與不確定性深深地吸引著劉丹。劉丹的作品貌似精準清晰地表現事物的形象,但歸根到底精緻的筆法往往詮釋了其藝術中的悖論,體現了對現象背後真理的追求。世間萬物的結構性對劉丹來說有無窮魅力,使他在畫中主動地將物件從他們的環境中脫離。通過解構物質形體,他捨棄了繪畫的敘事性,而將作品提煉成純粹的視覺體驗。通過不去“講故事”,劉丹使觀者能夠關注眼前和諧之美,直達內在的精神國度,去欣賞畫家心手合一的境界。

劉丹的作品往往邀請觀者與畫交流,因其筆下展現的事物時常比肉眼所見更美,從而令觀者不能再用同樣的眼光去看待此物,而對日常生活中的細小物件刮目相看,將有形的物體轉化為空靈幻象,神遊其中。劉丹曾言,“藝術家的責任之一就是改變人們的視覺體驗、看待事物的方式。藝術家的目標之一就是鼓勵人們解放思想,超越身邊的日常事物,去自由地思考。”這亦是劉丹喜於描繪視覺之美及愉悅的原因之一。此幅《罌粟》落款雖未註明日期,風格與劉丹二〇〇〇年左右居紐約時所繪罌粟風格相似。

更多來自 中國當代水墨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