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像通體施鎏金,用水銀溶解金粉塗在銅上,再進爐燒製使水銀蒸發,造成金色外表。袍襟及袍下緣的連珠紋則用嵌銀的方式增色。雖
然北印度,包括帕拉時期的造像時有見加銀的例子,西藏早期造像身上同時出現鎏金及嵌銀的現象非常罕見,也令人讚嘆西藏早期鑄銅匠人的技巧與能耐。
比較一件高23 公分的銀佛坐像(圖一),為泛亞洲及安思遠舊藏,現在在一私人藏家手中。安思遠舊藏例雖然多加了頭上寶冠,但是其
造型及體態還有衣飾的風格都與本造像非常接近。安思遠例身穿百衲服,袍上綴連珠紋,袍襟及底緣上刻金錢紋,與本像大體相同。從一
幅南宋到元至正年間的木刻版畫上(圖二)可見,百衲服坐佛在當時是廣泛流傳的一個題材,在中國本土也常見。安思遠例雖然為銀質,但是臉部及皮膚本來有漆金,所以原來想表現的是金銀交輝的視覺效果。本坐像比它更勝一尺,通體用熠熠發光的鎏金,再局部嵌銀,燦爛奪目。除了安思遠例之外,如本像一樣有金銀對比效果的喜馬拉雅造像非常少見。
然北印度,包括帕拉時期的造像時有見加銀的例子,西藏早期造像身上同時出現鎏金及嵌銀的現象非常罕見,也令人讚嘆西藏早期鑄銅匠人的技巧與能耐。
比較一件高23 公分的銀佛坐像(圖一),為泛亞洲及安思遠舊藏,現在在一私人藏家手中。安思遠舊藏例雖然多加了頭上寶冠,但是其
造型及體態還有衣飾的風格都與本造像非常接近。安思遠例身穿百衲服,袍上綴連珠紋,袍襟及底緣上刻金錢紋,與本像大體相同。從一
幅南宋到元至正年間的木刻版畫上(圖二)可見,百衲服坐佛在當時是廣泛流傳的一個題材,在中國本土也常見。安思遠例雖然為銀質,但是臉部及皮膚本來有漆金,所以原來想表現的是金銀交輝的視覺效果。本坐像比它更勝一尺,通體用熠熠發光的鎏金,再局部嵌銀,燦爛奪目。除了安思遠例之外,如本像一樣有金銀對比效果的喜馬拉雅造像非常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