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IGHLY IMPORTANT AND VERY RARE MALLA-STYLE GILT-BRONZE AND SILVER-INLAID SEATED FIGURE OF BUDDHA SHAKYAMUNI
A HIGHLY IMPORTANT AND VERY RARE MALLA-STYLE GILT-BRONZE AND SILVER-INLAID SEATED FIGURE OF BUDDHA SHAKYAMUNI
A HIGHLY IMPORTANT AND VERY RARE MALLA-STYLE GILT-BRONZE AND SILVER-INLAID SEATED FIGURE OF BUDDHA SHAKYAMUNI
2 更多
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像羅文華釋迦牟尼佛是佛教藝術中表現最為頻繁的主題,而全跏趺坐施觸地印的釋迦牟尼佛則是東印度、尼泊爾至西藏中部地區最為流行的佛樣。這是因為,東印度比哈爾邦的菩提迦耶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其成道時所坐的石台座、菩提樹以及笈多時期建立起來的大菩提塔都是全世界的佛教徒頂禮膜拜的對象,塔內供奉的就是同樣形象的釋迦牟尼佛像。不管歷史如何變遷,不管經過多少次重修重裝,此像成為最具神聖性的佛陀形象之一。朝聖作為一種悠久的傳統,從釋迦牟尼涅槃之後就開始形成,朝聖的內容主要包括頂禮膜拜和恭請聖物。教世界的朝聖者、藝術家緊密結合起來。由於比哈爾邦靠近尼泊爾和西藏中部,所以施觸地印釋迦牟尼佛成為這一地區佛造像題材中的不二之選。這尊釋迦牟尼佛像為紅銅鑄造,鎏金,金色深厚,與尼泊爾造像單薄而明亮的鎏金效果不同。佛陀的髮髻為高螺髮,密集排列,塗藍,多以青金石混合動物膠塗抹而成,以符合佛經所描述的佛為「紺青螺發相」的特徵。肉髻上有鎏金髻寶,點綴在髮髻之上,異常醒目。佛陀寬額,呈圓弧形,白毫以嵌綠松石表示。雙眉弧線輕挑,雙目低垂,處在禪定狀態中,鼻梁修直,雙唇微抿含笑,下頦正中部分有明顯的隆起,耳垂明顯拉長下垂,頸部有三道吉祥紋,均是佛的特徵之一。此尊造像的尼泊爾特點在面部表現最為突出:比如輕挑的眉毛、額寬下頦窄,豆莢狀的眼睛,表情柔和,神態自然優雅,像一位青年貴族的形象。但是其白毫用綠松石,下頦正中的突出部分較為突兀則顯示出西藏的審美特點。佛肩寬背厚,胸肌突起,這是尼泊爾藝術受西藏影響以後出現的新特徵。這一特徵在西藏博物館保存的八思巴像唐卡以及夏魯寺犀牛皮殿壁畫中的五方佛像有相當的異曲同工之處。這兩者的年代均在14 世紀上半葉,這也是我們判斷這尊造像年代的主要依據。佛著通肩式福田衣袈裟,袈裟的衣襟和布片之間表現的縫線是用連珠紋表現出來,連珠紋為錯銀技術,明顯突出佛像表面,這一點非常獨特,應當是工匠明顯求變創新的一種體現,無論身體正面還是背後均完全採用精工製作,這是西藏造像的特點,與尼泊爾造像不太重視背後加工的情況明顯不同。眾所周知,佛著福田衣,也叫百衲衣,是漢地的佛教傳統,西藏沒有,西藏追隨印度傳統,單布披身,不會有福田衣之說,漢地發明了這種袈裟以後,隨宋元文化西傳,影響到西藏。雖然西藏僧人同樣不著福田衣,但是在元末明初的佛教造像中卻時時出現。此像即是重要例證之一。此像底部有封底銅板,中心沒有刻劃後期常見的十字交杵和陰陽魚圖案,而是簡單的八瓣蓮花,八瓣蓮花頭部的卷花紋呈明顯的不對稱形式,這是在14 世紀夏魯寺壁畫中經常可以看到的,也可證明二者年代相當接近。根據X 光成像照片,在身體下部的空腔內有小經卷排列的裝藏痕跡,這一做法也僅見於西藏。此像原本就是像座分鑄的,也是為了減少鑄造難度,在流傳過程中極易分離。此像即是這種情況。總之,此是一尊具有濃重的尼泊爾-西藏風格的銅造像,品相完整,鑄造水平相當成熟,做工精緻,尤其是這種突起的錯銀技術更是西藏獨特的傳統,是西藏中世紀14 世紀前期重要的代表性作品。
西藏十三/十四世紀  鎏金銅嵌銀釋迦牟尼佛坐像

TIBET, 13TH-14TH CENTURY

細節
西藏十三/十四世紀  鎏金銅嵌銀釋迦牟尼佛坐像
佛陀全跏趺坐,右手下垂作觸地式,左手施冥想印。身穿袈裟,袒露右肩,衣襬上下兩層堆疊皺摺。袈裟襟沿嵌銀焊珠紋飾兩排,間
以陰刻花紋。雙眼目光垂視,眉間嵌松綠石,雙唇略帶微笑,神情莊重慈祥。髻上有鎏金銅寶珠頂。裝藏板原封未被打開,上陰刻蓮
花紋。
15¾ in. (40 cm.) high
來源
Benny Rustenburg,阿姆斯特丹,入藏於1980年以前
美國西岸私人收藏,1989年購自Benny Rustenburg

拍品專文

本像通體施鎏金,用水銀溶解金粉塗在銅上,再進爐燒製使水銀蒸發,造成金色外表。袍襟及袍下緣的連珠紋則用嵌銀的方式增色。雖
然北印度,包括帕拉時期的造像時有見加銀的例子,西藏早期造像身上同時出現鎏金及嵌銀的現象非常罕見,也令人讚嘆西藏早期鑄銅匠人的技巧與能耐。

比較一件高23 公分的銀佛坐像(圖一),為泛亞洲及安思遠舊藏,現在在一私人藏家手中。安思遠舊藏例雖然多加了頭上寶冠,但是其
造型及體態還有衣飾的風格都與本造像非常接近。安思遠例身穿百衲服,袍上綴連珠紋,袍襟及底緣上刻金錢紋,與本像大體相同。從一
幅南宋到元至正年間的木刻版畫上(圖二)可見,百衲服坐佛在當時是廣泛流傳的一個題材,在中國本土也常見。安思遠例雖然為銀質,但是臉部及皮膚本來有漆金,所以原來想表現的是金銀交輝的視覺效果。本坐像比它更勝一尺,通體用熠熠發光的鎏金,再局部嵌銀,燦爛奪目。除了安思遠例之外,如本像一樣有金銀對比效果的喜馬拉雅造像非常少見。

更多來自 妙相圓明 – 佛教藝術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