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 TEH-CHUN (ZHU DEQUN, FRANCE/CHINA, 1920-2014)
朱德群 (法國/中國,1920-2014)

1975年4月4日

細節
朱德群
朱德群 (法國/中國,1920-2014)
1975年4月4日
油彩 畫布
91.7 x 65.2 cm. (36 1/8 x 25 5/8 in.)
1975年作
款識:朱德群 CHU TEH-CHUN (右下);le 4. avril 1975 (畫背)
來源
法國 私人收藏 (現藏家直接購自藝術家)
此作品已收錄於朱德群工作室之檔案

拍品專文

「所以我從1970年以後,我對自己的畫最為注重就是,一 定要向深刻的地方走,不然的話你的作品就沒有生命力, 你這個藝術家的作品中如果沒有深刻的內涵,只能曇花一 現,絕對不會永遠存在下去,所以這麼多年去我用功就在 這上面。」 — 朱德群

藝評家兼朱德群好友皮耶·卡班(Pierre Cabanne)曾說過: 「最真實的繪畫來自回憶」,由是可知畫畫與藝術家個人經歷 密不可分,其家庭、出生背景、教育,甚至是生活上的一個微 小的細節,均有可能影響畫家的創作。是次拍賣共六幅朱德群 的油畫及紙上作品,創作時期由七十年代橫跨至九十年代,畫 作或啟發自其遊歷經驗,或受其成長背景等因素所影響,讓觀 者一窺朱氏不同年代風格的作品演變。

光線的運用 — 參觀林布蘭逝世300年回顧展帶來的震撼
1970年,朱德群坐上去阿姆斯特丹的火車,參觀荷蘭繪畫大 師「林布蘭逝世300年回顧展」,帶給他極大的震撼,特別是 在光線的運用上。同年,他以水粉顏料創作了《無題》(拍品 編號355),利用它帶粉質且不透明的特性使畫作產生柔和及啞 光的效果,再配以藍、黃、橙的對比色在一片淺灰的背景帶來 衝擊,令人聯想起在一片混沌的空間裡所透出的一縷縷光線。而同樣繪於七十年代的《1975年4月4日》(拍品編號353),是 朱德群作品中少有的一件作品,具極高韻律及穿透性,作品的 設色及筆觸律動皆見獨特。細看之下,除了較為大片的墨褐、 橙、黃之外,集中在畫面中間的還有以點、抹、刷出鮮亮的碧 綠、銀白及黛紫等色彩,營造出光源與立體空間,使陰與陽、 明與暗的對立關係在畫布上展現及迸發,就像是一首節奏強烈 的交響曲。

紅色的情意結 — 受王安石《石榴》詩句的啟法 朱德群於1970年後在其抽象畫作中置入象徵性光源,色塊經由光線的轉折及蛻變而形成了光源,使光線散發自其中,同時構成了畫面的空間和結構,而這份對色彩和光 源的探索在創作於1979年的《紅色構圖》(拍品編號356) 中達到了高度的表現力。藝術家把握油彩的流動性與運筆 力度的輕重,利用大筆掃畫出不同層次的紅色,從外圍的 暗紅、赤紅,慢慢向中間推進,演變成鮮豔的石榴紅和炎 紅。朱德群不諱言對「紅」的情意結乃受到傳統中華文化 所影響:「品紅雨就是散落的花瓣,我們稱作為紅雨,中 國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句。我沒有用一點點來表現,乾 脆用大片的紅顏色來代替。」

罕見的大尺幅紙上作品 — 中國傳統的即興性創作
《無題》(拍品編號354)在朱德群的藝術生涯裡是非常獨 特罕見的作品。1988年,朱德群受邀與拉迪斯拉斯基恩(Ladislas Kijno)、吉爾斯・普拉紀 (Gilles Plazy)、克勞
德·貝特朗 (Claude Bertrand)等文化工作者出席音樂家阿 萊恩·克里姆斯基 (Alain Kremski)的鋼琴演奏會(圖3)以 及維克多·塞格朗 (Victor Segalen) 發表有關中國的文本 欣賞,並即席繪畫。朱德群在三場演奏會上一共創作出六 幅作品:其中一幅毀於藝術家之手、三幅仍保存在藝術家 收藏、兩幅成為私人收藏。而首次出現於拍賣市場的《無 題》就是兩幅私人收藏中之其中一幅。由於是表演性質, 畫家需要把畫紙豎立面向觀眾,描圖紙具有透明特性,除了令觀眾能夠欣賞整個繪畫過程,亦令水墨顏料徐徐向下 流動,形成五線譜般的形態,與鋼琴演奏互相呼應。此直 幅作品尺幅巨大,長約2.7米,藝術家需要結合全身的身 體動作和情緒,利用顏料的流動性隨著自己的走動,任其 在畫布上滴流成點、線、畫面,畫筆隨畫家當下情緒所主 導,就像活躍於八世紀的中國畫家王洽,每逢在作畫前都 會灌醉自己,然後跟隨自己的情緒起伏畫畫。3 而這種講 求即興性與隨意性的繪畫亦令人聯想起的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的「滴流畫法」和法國抽象藝術家喬 治‧馬蒂厄(Georges Mathieu)的行動繪畫表現 (圖4) 。

「我們可以從他那栩栩如生的筆路中『默讀』到如雲、如浪潮、如開天闢地的混亂的宇宙的旋律,這些幻想的形狀 在我們眼前時而出現時而消散兒去。像宋朝陳容大師筆下 禪畫中的一些龍,而在朱德群畫面上棲息著神秘的王國在 形與無形和短暫及永恆之間。」 —麥可‧蘇利文

抽象以外的風景—中國文化背景的滋潤
權威藝評家蘇利文(Michael Sullivan)於八十年代曾問過朱 德群一個有趣的問題:「你的作品是不是中國畫?」朱氏 回答,中國文化一直在他作畫的時候是「一種無意中自然 的流露」,而吳冠中在1982年探訪朱德群後撰文,坦言從 朱氏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國山水畫中的氣韻生動的美感,而 此幅九十年代之作品《無題》(拍品編號357),正反映了藝術家以抽象手法呈現中國壯麗山水的探索。他以深沈的色調鋪陳出屏幕般的背景,再以大筆力道十足地刷寫出濃重而流動的線條,時而佐以墨韻般的渲染,在抽象美學的形 式表徵中,朱德群的構圖蘊藏了中國山水中千層岩嶂的空 間闊度,展現藝術家在粗獷的油彩揮寫中,竭力開拓中國 筆韻墨趣在西方創作媒材上的可能性。

重拾書法練習—偶然發現法國肉店裡的包裝紙
1966年,朱德群發現當時法國肉店裡包肉的紙既薄且吸水 力強,可以代替難以購買到的宣紙,於是又重拾了書法的 寫作。他白天創作油畫,當晚上燈照光線於白天不同,他 就會書寫毛筆字。藝術家自幼年開始便學習書法,在累積 多年的紮實功底中,由法度森嚴的楷書入行草,於書寫間 傾注了主觀情感,《望江南‧多少恨》(拍品編號358)用筆 狂放,線條犀利,其「中」、「吹」、「斷」字之筆劃被 刻意拉長,增強視覺上的律動和節奏,狂草的書法抒發了 藝術家的內心情感,觀者彷彿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詞人 南唐後主李煜亡國入宋被囚後的那份悲恨之情。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