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ZUO SHIRAGA (JAPAN, 1924-2008)
白髮一雄 (日本,1924-2008)

無題

細節
白髮一雄
白髮一雄 (日本,1924-2008)
無題
油彩 畫布
45.5 x 52.8 cm. (17 7/8 x 20 6/8 in.)
1962年作
款識:白髮 (左下);Kazuo Shiraga 1962 (畫背)
來源
日本 兵庫 私人收藏
2008年12月10日 巴黎佳士得 編號138
比利時 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拍品專文

對立:1960年代日本藝術
具體美術協會, 新達達主義者, 日本物派

1960年代的日本藝壇可說是「由建制藝術家及非建制藝術家組成的雙層結構」1。非建制藝術家的崛起,造就了前衛藝術,帶來突破常規的藝術形式。建制藝術家普遍遵循日本的文化規範,但前衛藝術家則恰恰相反,致力於海外藝壇開拓更廣闊的藝術平台。於1960年代,日本前衛藝術家於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及巴黎等地舉辦海外展覽,印證國際藝壇對其創作視野的濃厚興趣。

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藝壇卻是另一番景象,當時的藝術風格由工坊團體(Kobo Dantai)主導。1950年代大戰結束後,一群獨立藝術家冒起,並於獨立展覽展出其作品,公然與工坊團體對立。在大阪,不少充滿熱血的年輕藝術家組成各個藝術團體,包括1952年創立的「現美」、「零社團」及1954年至1972年活躍於大阪和關西地區的「具體美術協會」。在東京,則有1960年代顛覆建制藝術的「新達達主義者」及後期興起的「物派」。物派由一群活躍於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的年輕藝術家創立,他們提出新的意念,但挑戰傳統及政治的意味較輕。除了具體美術協會、新達達主義者及日本物派,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亦於1960年代嘗試為繪畫注入新活力,例如歐洲的不定形藝術、眼鏡蛇畫派及觀念派,以及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等藝術運動。

具體美術協會對1960年代新興的藝術浪潮貢獻良多,但當時卻不獲日本主流的輿論領袖認可。協會直接接觸海外藝壇,將日本前衛藝術帶到國際舞台。嶋本昭三、元永定正、白髮一雄及松谷武判等具體美術協會的成員主張摒棄意識,致力透過身體動作等打破傳統的創意過程,探索肉眼無法察覺的無意識深度。這種對未知的探索衍生出對繪畫與雕塑等傳統藝術形式的質疑與否定,並開創新藝術媒介的各種可能性。

具體派藝術家創出各式各樣的新穎藝術形式,表達自由、無常及生命力等核心價值。一如吉原治良在協會第一期刊物中所言:「我們希望體現自由精神的事實。」2 具體派由嶋本昭三命名,「具」解作實行,「體」指形態。物質與形態之間的聯繫是貫穿兩者的能量,即生命。3 在拍品編號463、464、468、469 、470及512的平面作品中,藝術家摒棄畫筆及畫架,體現嶋本昭三、白髮一雄、元永定正及松谷武判藝術生涯早期慣常的模式,與傳統繪畫過程背道而馳。

1 1984年《今日日本藝術 II 1970-1983》日本協會 東京 (第11頁)
2 1955年1月「在出版之際」吉源治良《具體 1》
3 2014年「介紹」Gabriella Dalesio著《嶋本昭三 東方與西方— 生命,藝術的本質》那不勒斯 義大利 (第10-11頁)

白髮一雄捨棄畫筆及畫架等傳統繪畫工具,選擇將畫布鋪在地上,然後將顏料擠在畫布上,再以腳代筆,用雙腳混合和塗抹顏料。他透過這種方式親身接觸所用的物料,探索身體的活動,也將畫布變成競技場及表演空間,而繪畫則成為相關動作的紀錄。白髮一雄在1955年曾說:「我想以縱橫戰場的方式繪畫,直到精疲力竭。」1在《無題》(1962年作,拍品編號470)中,畫面滿布深紅色及朱紅色顏料,濃潤的黑色顏料像書法般潑灑在畫布上,與紅色重疊交融,力量澎湃,展現畫家狂放而優雅的獨特風格。從四濺的顏料中,我們幾乎能看見白髮一雄以腳掃抹及踐踏畫布的動作,有意識地將顏料融合,但不會令亮麗色彩變得渾濁,同時能形成和諧平衡的構圖。作為二十世紀動作派畫家的先鋒,白髮一雄雖然極為重視創作過程,但也同樣看重最後成品,成為其藝術生涯的見證。

1 2009年《白髪 一雄》McCaffrey Fine Art 紐約 (第15頁)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